還有華夏的行政官僚體系,是從下向上的。
官員的起步低,上升空間大,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一步步爬上去的。
所以,不存在不會做事兒的官員。
為什麼滿清會出現與胥吏共制天下的情況。還不是因為滿清的官員是自上而下的。
他們透過八股取士,一步登天。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在地方做幕僚的經驗,到了地方上,幾乎什麼都不懂。
這樣的人到了地方能做什麼呢?自然是將所有的事情都交代給師爺、胥吏來做。
師爺和胥吏在仕途上沒有任何的上升空間,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貪汙受賄呢?不貪錢,他們這些人圖什麼呢?
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聰明人,做事情的目的性都很強。
現在地方上要搞錢,就必然要魚肉百姓。大戶都有自己的背景,胥吏們可不敢惹。
一般的官員,在事業的上升期都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所以地方上,貪的不是官,而是幕僚和胥吏。
而官員得到的美其名曰只是這些人的孝敬。
假如一個官員能夠約束住手下的幕僚胥吏,那麼這個官員就算是一個好官了。
滿清的治下的官員與幕僚胥吏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惡性的行政生態體系。
洋務運動之時的一批名臣,大都出自湘軍一系。這些人以軍功上位,大都沒有什麼功名在身。
他們很多人本來就是幕僚,另外還有一些是生員出身。
這些人不是進士,但是卻在晚清最後的階段,做了很多大事兒。
甚至有人說正是洋務運動開創了華夏近代工業化的序幕。
這些結論不用糾結對錯。那一批因為軍功起來了官員確實是做了很多貢獻。
胥吏和幕僚為什麼成了官員之後,他們就不再去魚肉百姓,反而造福一方了呢?
這是因為他們的身份變了。成了官員之後他們有了新的追求。
這種追求超過了金錢的誘惑。而只要保持住這種上升渠道是暢通的,就可以讓他們的這種動力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反腐最好的利器,是給官員一個良性的上升通道。
那些臨退休的官員反而是最容易踏入腐敗陷阱的。
現在華夏政府之中的人就是這樣一批人。一開始成立淮海軍的時候。
董書恆就讓當時的人力部去招募一批有過幕僚經歷的文人。那是華夏第一批專業的行政人員。
等到後來,曾憲風投靠了董書恆,淮海軍成立了軍政府,淮海軍開始大批次地吸收底層的寒門文人,以及有能力的幕僚胥吏。
給他們同等的待遇。建立了一套從辦事員到軍政府總理,這樣層級明確的行政體系,並且確立了自下而上的官員培養模式。
大部分的官員都要從普通的辦事員幹起,然後一級一級地向上爬。
淮海軍還有一套科學的量化考核機制,能夠儘量客觀地反應官員的綜合表現。
讓官員的上升渠道盡量地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