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書院的畢業生漸漸地融入了華夏的官僚系統。
這些人的加入,大大地提升了華夏行政系統的活力。讓原來那些舊文人出身的官員感受到了壓力。
比如像杜輝、丁洪林、羅正初、呂斌、姜玉欽……這樣的年輕人。他們經過了書院的學習,無論是學問還是見識都要遠超那些舊文人。
杜輝一進入水利部就能嶄露頭角,不僅僅是老師馮道利的關照。
更多的是他自己對水利建設的知識掌握的好,能夠支撐他去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
華夏行政系統的希望還在書院。所以對於書院的建設,董書恆一直都很上心。
魏源這個華夏大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建設新式教育上去。
淮海書院就是一個樣板,也是一次探索。
現在華夏的書院建設大都是模仿淮海書院。
當然也有很多書院原本就非常有特色,他們將自己的傳統保持了下來。
比如曾滌生主持的嶽麓書院,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有名書院。
嶽麓書院本身就有很多優良的傳統。
比如嶽麓書院一直就很重視實學,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嶽麓書院出來的學生知識面和思辨能力都很強。
這些人大都是本著從政去的。
在最近一次的官員錄用考試中,嶽麓書院的學生參加考試的錄取率是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淮海書院。
一舉打響了自己的名聲。他們那種自由的辦學模式也被很多地方書院所效仿。
不過論綜合實力,淮海書院依然是華夏目前當之無愧的第一。
只是嶽麓書院這種偏文科的書院在官員錄用考試中佔了一點便宜而已。
董書恆離開了揚州,接下了到了江寧。
江寧也做過復興軍臨時的行政中心。
但是因為時間很短,這裡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當初,董書恆就是因為江寧城中都是太平軍新建的建築,才搬到了這裡。
現在這裡的一切都轉給了江蘇行省,成為了江蘇行省的省會中心。
就連原本的總統府,都成為了江蘇行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城內的其他建築設施,也都要麼成了學校,要麼成了政府辦事機構。
這裡並沒有因為總部機關的撤離而變得蕭條。
反而因為社會秩序持續的恢復。江寧城漸漸又顯露出了昔日的繁華。
ps:今天有些忙,章節短了些,但還是四千加,依然保持兩更,大家見諒。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