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原本各中立的藩國紛紛站出來支援倒幕聯軍。
很快倒幕聯軍也壯大到了十多萬人。
雙方在京都城外展開了一場大決戰。
原本倒幕聯軍是進攻方,德川家作為防守方,只要守住京都就好。
可是京都城長期是沒有城牆的,豐臣秀吉統一了倭國後,才給京都建了一道土牆,實在是不適合防守。
德川家光認為,對面的聯軍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幕府軍作為官軍應該主動出擊一舉擊潰對方,於是幕府軍在京都城外列陣。
此時雙方的人馬加在一起超過了25萬,是繼“關原大戰”之後,倭國曆史上又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會戰。
在火炮的掩護下,很快以長洲藩同肥前藩組成的1萬先鋒營,向著幕府軍發起了進攻
正當雙方在京都城外決戰之時。
四國島上的八千薩摩藩精銳正在登上華夏的運輸船。
他們本次的目標距離京都不到100裡的大坂城。
20年前德川家康正是在大板消滅了豐臣家,才正式確立了德川幕府。
如今島津家久要利用大板作為破局的關鍵。
大板不僅是關西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川幕府最大的糧草囤放地。
京都的這種大會戰,不打個一年半載很難分出勝負。
此時糧草就成了一個左右勝負的重要因素。
儘管大板的城牆極為高大,不過此時留守的幕府軍並不多,只有區區三千人。
薩摩藩大軍突然殺到大阪城下使得他們猝不及防。
而且薩摩藩裝備了華夏的鳥銃以及6磅佛郎機火炮,城上的幕府軍很快就被城下的炮火壓制。
一個時辰之後,薩摩藩攻入了大板城。
大板城的失守,沉重的打擊了幕府軍計程車氣。
不僅僅是因為幕府軍丟失了大量的輜重,還意味著敵人可以透過大板殺入幕府的腹地,甚至是直接進逼江戶城。
德川幕府也對於華夏軍幫助運輸薩摩藩得行為提出了抗議。
華夏的解釋很簡單,薩摩藩租用了他們的運輸船,華夏軍並沒有直接參與倭國的內戰。
如果德川幕府有類似需求,只要價格合適,華夏的運輸船同樣可以運送幕府軍。
儘管心裡有氣,但此時德川家光除了罵華夏人一句“無恥”,也沒有別的說辭了。
華夏人並沒有違反《江戶條約》。
在華夏的推波助瀾下,原本實力處於弱勢的倒幕聯軍勉強同幕府軍戰成了平手。
雙方在京都城下苦戰了4個月,各自陣亡了數萬人。
最終雙方不得不暫時退兵。
倒幕聯軍雖然未能拿下京都,但是得到了大板,如今京都以西的地盤已經全部歸他們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