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商品無論是絲綢、瓷器、茶葉,還是玻璃香水這些,在歐洲可都是硬通貨。
很容易換成歐洲本地的貨幣或者是金銀。
所以華夏的商人根本無需因為兌換貨幣而被荷蘭人或者其他歐洲人給宰割一刀。
但是歐洲人就不一樣了,現在華夏幾乎不需要他們的商品,他們無法採用以貨易貨的模式,來規避兌換的掠奪。
於是這種掠奪方式就變成了單向的。
荷蘭人自詡為商業之國,但在銀元這件事情上卻只能被華夏人宰割。
但是他們並不甘心就這樣認輸。
既然正規的渠道走不通,那麼他們就開始仿製華夏的銀元。
儘管沒有鑄幣的模板,但是華夏的鑄造工藝,歐洲人也能達到。
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荷蘭人終於仿製出了一批華夏銀元。
儘管無法做到百分百一樣,但是如果不仔細甄別很難發現差異。
如果將這些仿製的銀元,混在銀元中一同使用,相信華夏人也很難發現。
於是為威廉為首的荷蘭商人足足鑄造了500萬枚華夏銀元。
當然了出於謹慎,威廉決定先少量使用。
他們首先對華夏的市舶司,少量使用了假幣。
李獻忠之所以採用後世“袁大頭”的鑄造工藝,是因為“袁大頭”還有一個十分簡單的辨偽方法。
只要對著銀元吹一口氣,放在耳邊就會發出響聲。
這也是他看中這種工藝的原因。
狡猾的威廉並沒有全部使用假幣,而是將三成左右的假幣混在了真幣中一同使用。
不過即便是如此華夏的市舶司還是第一時間就發現了貓膩。
這早就在李獻忠的預料之中了。
所以市舶司並沒有當場打草驚蛇。
得手的威廉以為是佔了大便宜,於是開始大量使用這些假銀元。
看到這些荷蘭人終於上鉤了,華夏的市舶司開始出手了。
他們很快就以使用假幣逮捕了威廉等人。
理由很簡單,威廉等人並沒有在華夏銀行兌換銀元的記錄,哪裡來的大量銀元?
威廉等人自然是不服氣,於是狡辯道:“這些銀元是他們在海外透過貿易積攢下來的,這些就是華夏的銀元。”
市舶司的官員則笑著說道:“你們使用的這些假幣可都在市舶司單獨存放著,還想抵賴不成?”
威廉則說道:“市舶司每天經手這麼多銀元,即便有假幣憑啥說這些就是我們的?”
為了顏色接近華夏的銀元,威廉使用的假幣含銀量也達到了8成左右。
同華夏的88%相差不是太大。
只是他們沒有使用錫,而是採取的銅銀合金鑄造。
雖然不說是一模一樣,也幾乎是以假亂真了。
但是威廉等人並不知道華夏的銀元是可以吹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