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銀元採用了後世“袁大頭”的配比,銀百分之88,銅百分之11,錫百分之1。
這批銀元正面是李獻忠的頭像,背面是龍的圖騰。
硬幣的邊緣有一道一道規律的刻痕,宛如鋸齒,起到了防止刮蹭的作用。
這樣一來想在銀元上刮下銀子難免會留下痕跡,杜絕了人為的刮蹭。
這批銀元一經投入市場就受到了歡迎。
因為銀元比銀子方便太多了,民間無須再繁瑣的稱重,也不用擔心銀子的成色,可以直接按照面額使用。
官府也取消了火耗銀的徵收。
明代的一兩為37.3克。
一元銀幣價值一兩白銀,實際重量為33.6克。
相當於用9錢的重量就製造出了1兩的價值。
此外實際含銀量只有88%。這樣一來只需花不到8錢的銀子就能創造出1兩的價值。
去掉一些鑄造成本,每一枚銀幣可以獲利18%。
就相當於朝廷將手中的財富增加了18%。
李獻忠下令以後華夏市面上只認銀元,停止了白銀的流通。
白銀想要使用,必須先到遼東銀行兌換成相應的銀元。
這樣一來,一兩白銀就可以當成1.2元銀元來使用。
只要不斷地將白銀鑄造成銀元,朝廷就可以不斷的增加收入。
如今華夏市面上流通的白銀至少有5億兩以上。
將他們全部轉化成銀元,朝廷可以獲利1億銀元。
這樣一來華夏朝廷的財政赤字一下子就被消除了。
而且那些喜歡用白銀到華夏來採購的西洋人,也要先用白銀兌換成銀元,被華夏朝廷宰割一刀。
商人們都不是傻子,知道銀元的重量有貓膩。
可是這種銀元採用了最新的水力機床壓制以及高畫質模具鑄造技術。
使得國內的仿造者望而卻步。
他們製造出來的銀元,外觀模糊,一眼就看出是仿冒的。
最終他們也只得接受這個現實。
因為李獻忠已經取消了白銀的貨幣屬性,普通的白銀已經不能被當做貨幣使用。
銀錠只能像銅錠一樣,成為一種大宗商品。
荷蘭人更是氣急敗壞,大罵華夏人不講武德,變相掠奪了他們的財富。
不過罵歸罵,荷蘭人很快就看到其中的巨大利益。
很快荷蘭政府也有樣學樣,開始推出了類似的荷蘭盾銀幣。
原本荷蘭已經開始準備推行紙幣了,不過李獻忠的這一波騷操作使得歐洲各國爭相模仿。
於是原本逐漸淡出的金屬貨幣又一次煥發了青春。
但是不久後他們就發現,這招對華夏人一點用都沒有。
很簡單,因為華夏人在貿易中完全佔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