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舶司的官員將一個真正的華夏銀元丟到一堆荷蘭人的假銀元之中,又很快的將其找出來的時候,威廉等人幾乎是欲哭無淚!
原來華夏人還留了這一手。
最終他們只得乖乖認罪,承認是自己偽造了華夏的銀元。
簽了《認罪書》後,華夏沒收他們的假幣,還是將他們放了回去。
如果不籤,則是直接被斬首,所有資產一律沒收。
威廉等人也只有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咽。
很顯然他們的這次投機行為虧到姥姥家了。
華夏在得到了這筆假幣後,將其重新融化,鑄造出了400萬銀元。
誠然這是一筆鉅款,不過以如今華夏的經濟體量,這些錢也就是一年的貸款利息。
由於朝廷控制了糧食,鹽,茶這些大宗物資的價格,儘管華夏人的收入增加了,不過物價並沒有隨之出現大幅度的上漲。
儘管李獻忠利用了這次銀元使得貨幣注水了18%,但是並沒有出現相應的通貨膨脹。
而且他利用了華夏在貿易出口的優勢,強迫西方各國接受了華夏銀元。
朝廷雖然從中得利了,但是並沒有過多的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不過眼下最大的問題還是白銀。
華夏並不盛產白銀,如今在得到了馬尼拉同雲南後,金和銅的礦產資源得到了大量的補充。
但是白銀仍然只能依靠外貿賺取。
尤其是白銀鑄造成銀元本身就可以為華夏朝廷帶來18%的利潤。
所以大量的白銀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要去中北美洲奪取西班牙人的銀礦成本實在是有些高,倭國的銀山就成為了李獻忠的目標。
同“翡翠熱”一樣,李獻忠也先是造勢。
倭國盛產大量白銀的事情,華夏人其實早就知道。
但具體有多少,沒人說的清楚。
如今華夏盛傳倭國有無數的銀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整個華夏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對倭國的金銀有著巨大的興趣。
不少商人已經嗅到了氣息。
繼馬尼拉的黃金同緬甸的翡翠之後,倭國的銀山很可能是朝廷的下一個目標。
乾熙三年三月初八,華夏帝國皇帝李獻忠正式傳令朝鮮總督孔有德,令其在朝鮮釜山打造大量運輸船。
三月二十日,李獻忠在遼東開原召見了女真三衛以及科爾沁三部的首領,更是印證了大家的猜測。
同時遼東、山東以及京師直隸,山西各鎮的兵馬都接到了集結的命令。
儘管朝廷沒有正式下詔,不過一場“徵倭之戰”已經拉開了帷幕!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