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獲了金銀500餘萬兩,此外還有不田地,鋪面、字畫等不下300萬兩。
魏忠賢叔侄是一個大頭。
這也使得崇禎皇帝意氣奮發,決心放開手腳大幹一番。
不過此時的崇禎朝已經基本上被東林黨給把持了。
首輔孫承宗、次輔韓爌皆是東林黨人,9名內閣成員中東林黨人佔了7人。
戶部尚書畢自嚴雖然並非是東林黨人,不過他的政治主張還是和東林黨人很接近。
按理說國家財政寬裕了,應該先免除百姓的“遼餉”。
不過畢自嚴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在“遼西兵變”中羞憤自殺的遼西巡撫畢自肅的哥哥。
所以李獻忠也算是畢自嚴的仇人了。
畢自嚴同東林黨的主張一樣,遼東乃是大明的心腹大患,所以“遼餉”萬萬不能取消。
“遼餉”也從原本防備建虜,變成了如今防備遼國公李獻忠了。
既然閹黨已經被肅清了,那麼閹黨留下的“惡政”自然也不能保留。
於是東林黨人建議大幅削減閹黨此前加徵的商稅同礦稅。
如今打倒魏忠賢的閹黨已經成為了崇禎的一個政治口號了,他也只得同意東林黨人的建議。
最終天啟一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的努力除了在福建月港同荷蘭人的貿易得以保留,其他都被取消了。
對東林黨人來說,僅僅取消商稅肯定是不夠的。
之前魏忠賢可以整垮東林黨,靠的主要是他手中的廠衛機構,以及司禮監對內閣的制衡。
雖然魏忠賢是被他們打倒了,但只要這些制約他們的東西還在,東林黨仍然是坐立不安。
誰知道王承恩、曹化淳等人會不會變成下一個魏忠賢?
東林黨人會不會再遭遇一次大的迫害?
於是東林黨人開始忽悠崇禎。
他們先是紛紛上書讚揚陛下以雷霆手段迅速剷除閹黨,乃是大明的聖主明君。
搞得崇禎皇帝很是得意,也有一些飄飄然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引子,他們真正的目的是要痛定思痛,防止閹黨亂政的悲劇重演。
東廠同錦衣衛是魏逆最依仗的爪牙,尤其是東廠,殘害忠良,橫徵暴斂,魚肉百姓可謂是無惡不作。
為了防止閹黨死灰復燃,他們建議陛下拆撤東廠,限制錦衣衛,這樣一來可以節省下朝廷的大筆開銷;更主要的是可以預防閹黨亂政。
為啥對東廠同錦衣衛的態度截然不同。
那是因為錦衣衛是大明勳貴高官們子孫混編制的地方。
無論是勳貴還是大明的高官們子孫都會廕襲錦衣衛的官職。
駱養性手下的三萬多錦衣衛中,光是混飯吃的勳貴子弟就有好幾千。
裁撤錦衣衛?
開啥玩笑。
誰敢提裁撤錦衣衛鐵定被群起而攻之。
東廠可就不一樣了,這種特務機關要堅決予以取締。
崇禎原本沒有太當回事,可是架不住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們天天說。
加上崇禎皇帝本人在還是信王的時候就經常受到東廠爪牙的欺壓,他自然是對東廠沒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