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最終還是沒有裁撤東廠。
只不過削減了東廠的規模,並限制了他們的行動。
他取消了東廠的詔獄,取消了他們監視百官藩王的權利。
不奉詔,不得隨意監視。
這樣一來大量的東廠探子失業了,而原本令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同東廠基本就只剩下了皇家保鏢的功能。
沒有了錦衣衛同東廠的監視,他們這些官員們更加可以肆無忌憚的貪汙了。
當然忽悠並沒有結束。
東林黨人又說:“自嘉靖帝以來,大明的皇帝多有怠政,故而使得司禮監經常越俎代庖,給了閹黨擅權的契機。”
崇禎一想也有道理,朕乃是勤奮之君。
內閣的票擬朕親自批閱回覆即可,何須司禮監插上一腳?
於是全部都親力親為,這樣一來司禮監也成了擺設。
其實大明的內閣制度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了。
司禮監的“批紅”同內閣的“票擬”是一種相互的制約,只有他們相互制約了,皇帝才能掌控大局。
而且有些時候司禮監也是替皇帝頂雷的,皇帝不方便親自下場,往往借這些太監去同大臣鬥法,自己做那個幕後的控制人。
崇禎的這一系列操作傳回遼東時,實在是驚呆了遼東的文武官員。
說實話崇禎的開局絕對是一個千古明君的狀態。
16歲的少年皇帝透過自己的隱忍,以雷霆之勢一舉擊潰了魏忠賢的閹黨,奪回了大權,這讓不少人都質疑李獻忠的選擇。
崇禎皇帝明顯比他哥天啟皇帝強的多,“遼國公”這是給自己樹了一個強敵啊?
可接下來對所有閹黨官員幾乎一律不用,這就有些操之過急了,這麼多重要的崗位如何一下子補齊?
看來崇禎皇帝確實是太年輕了。
再接下來的操作則是驚呆了眾人,減免商稅、礦稅,繼續維持“遼餉”;自廢東廠、錦衣衛;架空司禮監,獨用東林黨。
崇禎的這一波高開低走,使得眾人不得不佩服李獻忠的“識人之明”。
茅元儀更是說道:“情報司已經接收了上千名東廠不要的探子,要不是最近的遼東的赤字太厲害,屬下都想把這些人全盤接收過來了。”
此刻李獻忠才明白所謂“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真正含義。
並不是說魏忠賢挽救了大明,而是說因為他死了崇禎直接廢了大明。
正當李獻忠進行思想感悟的時候,茅元儀收到了一封緊急來信。
他說道:“啟稟遼國公,馮銓來信請求務必要救田爾耕一命!”
田爾耕是在遼東銀行存了不少銀子,可他已經被崇禎定了秋決,自己如何相救?
茅元儀又說道:“馮銓說田爾耕知道一些當初令尊李如松被害的內幕?”
田爾耕的祖父田樂確實是當時萬曆朝的兵部尚書,自己父親的死和田樂脫不了干係,本以為線索斷了。
李獻忠說道:“情報司必須救出田爾耕!”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援!
感謝書友“鍾聲咽戌樓”、“標552”、“農夫之子又務農”的月票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