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就不太清楚了。”
其實內心裡比誰都清楚的陳慕武開始揣著明白裝糊塗。
“您說是不是氘核和氫原子發生了聚變反應,我們可以再設計另一個實驗對比一下,就比如說在粒子加速器上仍然使用我們昨天製作出來的那塊含有氘原子核的氯化銨晶體吧,然後把粒子源中的氣體從氘氣換成氫氣,用被加速過的質子轟擊靶子,看它能否和靶子裡的氘原子發生聚變反應。
“如果那個反應裡面也出現了這個超重氫的原子核,那就說明它們確實發生了聚變反應。
“但具體這個超重氫原子的精確原子質量為多少,術業有專攻,我們還是要把這項工作交給卡文迪許實驗室中測量精確原子質量最準的人,阿斯頓教授。”
用加速過的高能質子去轟擊含有氘原子的氯化銨晶體,這個實驗也是必須要做的。
只要在實驗的雲霧室照片中找不到“超重氫”氚的軌跡,就能說明氘原子和氫原子的聚變反應不會產生氚核。
但是這個反過來的實驗會產生那個帶兩個正電荷,相對原子質量為3的另外一種粒子,也就是氦-3原子核。
到時候再做一個用加速過的氘原子核去轟擊不帶氘原子的純氯化銨NHCl,依然能夠得到氦-3核,就能夠完全證明這一點了。
“陳,你說的有道理,那就要辛苦你再去粒子加速器那裡多做一個實驗了。吃過早飯,我們就出發吧!”
“不著急,不著急,”話說太多的陳慕武,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涼茶,“讓我先把這第二種新粒子分析完。帶電量為+2,相對原子質量為3,愛丁頓教授,你覺得這個粒子是什麼?”
“是,是氦-3?”
剛剛說到的同位素,讓愛丁頓的思路開啟了一些,可他仍舊有些不太確定。
“我也覺得是氦-3,您覺得它又是從何而來呢?”
按照愛丁頓最一開始的思路,質量為2,帶電量為+1的兩個氘核發生聚變,會產生質量為4,帶電量為+2的氦-4核,也就是阿爾法粒子。
如果以此類推的話,質量為2,帶電量為+1的氘核和質量為1,帶電量為+1的質子發生聚變,產生的應該是質量為3,帶電量為+2的氦-3核,而不是剛剛愛丁頓所設想中的質量為3,帶電量為+1的超重氫核。
愛丁頓有些心虛地提出來了自己的修改意見:“會不會……是一部分反應當中有電子參與,所以就變成了超重氫核,而另一部分反應裡面沒有電子參與,所以才變成了氦-3核呢?”
盡最大努力好不容易憋住笑的陳慕武搖了搖頭:“我不知道,所以我們要繼續進行下一步的實驗才是。您覺得會發生什麼,是依然出現超重氫和氦-3核這兩種新粒子嗎?”
“我覺得發生什麼不重要,實驗能做出什麼結果來,才是最重要的。先吃早飯吧,吃完我們就去做實驗。”
時隔幾個小時以後,兩個人再次回到了有粒子加速器的那間實驗室。
陳慕武依葫蘆畫瓢,把粒子源中的氘氣排空,再次充入一直以來都用的氫氣。
他把昨天製造出來的氯化銨靶又重新回了相應的位置,然後依次啟動機器,開始一張接一張地拍攝用加速的質子轟擊含有氘原子的氯化銨靶的照片。
估摸著底片的數量用了個差不多,陳慕武才又依次關好機器,然後帶著底片去暗房顯影,最後把洗好的一摞新的照相底片帶到了愛丁頓的面前。
不過他這個舉動,只是宣告一下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完了新的這個實驗。
至於接下來在照相底片上尋找是否出現新的粒子這項工作,仍然只能讓陳慕武自己一個人來。
雖然很焦急地等著實驗結果,但又怕打擾陳慕武的尋找進度,因而直到他放下來手中拿著的最後一張底片,愛丁頓才開口問道:“怎麼樣,怎麼樣,找到了嗎?是不是同樣會出現超重氫原子核和氦-3核這兩種實驗產物?”
“很遺憾,愛丁頓教授,我仔仔細細把這些底片都看了一遍,連每個邊邊角角都沒放棄,但只在其中找到了一種粒子而已。”
“哪一種?”
“氦-3,超重氫的原子核在我們這個實驗裡面消失不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我覺得生成超重氫和生成氦-3的是兩個反應,而不是是否有電子參與在其中。
“更大的可能是超重氫不是由氘和氫聚變產生,而是從氘和氘的反應中產生的新物質。
“因為這前後兩個反應對比的話,只有氘-氘的反應沒有發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