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來到生命的起源,單細胞生物,因果論的懷疑者也可以提出類似的問題,先有單細胞生物,還是先有單細胞生物的分裂?
利用因果論,則永遠也解釋不了這個看起來像是悖論的難題。
受到休謨這位英國哲學的祖師爺影響,他的徒子徒孫們,一直都在因果論這個問題上,把休謨的理論不斷髮揚光大。
維特根斯坦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寫成的那本哲學小冊子,《邏輯哲學論》裡,就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能從現在的事件推出將來的事件。相信因果聯絡是迷信。”
因為師承羅素,——一位花了三百六十多頁定義了“1”是什麼的猛男,——所以維特根斯坦也用邏輯否定了因果關係。
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沒有本質,只有現象。
而現象這種東西,只有經歷過才能得知它的存在。
也就是說,只有透過經驗,才能夠認識到現象,沒涉及到本質的研究現象,只能被當做總結和統計,沒有經歷過的現象符合邏輯這種說法,只能是沒經歷過,而不是不存在。
因果關係的核心,是有“因”就“必然”會有“果”,因和果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現實世界當中有因果關係,那麼因果關係必然存在於現實世界當中。
人們認識現實,靠的是經驗。
但是這種基於經驗的統計結果的“必然”,在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理論當中,就只是統計結果而已。
不能夠用這種統計結果,加上邏輯思考,推匯出不符合因果關係的現象不存在。
既然不能夠用邏輯關係推匯出存在因“必然”存在果,那就說明因果關係也是不存在的。
維特根斯坦完全沒想過,陳慕武居然還對他的《邏輯哲學論》書中的思想有所瞭解,因而忘記了剛剛在初次見面時,他對陳慕武提出了幾個問題來詰難。
維特根斯坦這才想起來,陳慕武也是一個在哲學在數學上有過研究、做出過貢獻的人,一個不完備性定理,就讓“數學之王”希爾伯特丟盔卸甲。
於是他開始很興奮地同陳慕武講述起,自己對因果論的看法:
“陳博士,我個人並不排斥現實世界中基於人類經驗的有因果關係存在的現象,我只是排斥覺得因為這種現象,就認為可以用邏輯推匯出現實世界‘必然’是存在有因果關係的。
“這種沒辦法用邏輯表示清楚的東西,我將之稱作為‘不能談論的事物’,而能用邏輯表示清楚的東西,則將其稱之為‘能談論的事物’。
“‘能談論’的這部分,可以交給像你們這種科學家去研究,而‘不能談論’的這部分不能用邏輯表達,在這一部分上,科學家們應該對此保持沉默。
“很顯然,‘因果關係是否存在’這件事情,其本身就是一個不能談的事物,自然就應該保持沉默。
“人談因果關係如何如何,在我看來,那完全就是一種迷信。”
陳慕武剛剛丟擲來的那個有關因果論的問題,就像是在充滿火藥的燃料庫當中劃燃了一根火柴,徹底點燃了維特根斯坦對哲學問題的激情。
他在使徒社聚會的這個角落,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有關因果問題的高談闊論。
剛一開始使徒社的眾人還稍微有些興趣,因為維特根斯坦也是今天才第一次來參加聚會的客人。
可是他的話越說越深奧越說越難懂越說越忘我,聚在這裡聽維特根斯坦和陳慕武閒聊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三三兩兩地離開去繼續談論他們剛剛的話題。
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今天把維特根斯坦介紹給陳慕武的拉姆塞,還一直在旁邊陪著這兩位,他大腦的思考速度,倒是能勉強跟得上這兩位大佬的思考速度。
“陳博士,我們在這裡已經說了幾十分鐘的因果論,但這和剛剛的話題有什麼關係?”
看維特根斯坦的解釋告一段落,拉姆塞見縫插針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看來最一開始的疑問,是始終都繞不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