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並沒有從雲室裡捕捉並觀察過這個反應,所以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當時剛剛入學的布萊克特。
如果按照盧瑟福給出的這種解釋,那麼照片中的軌跡在碰撞後就應該分為三叉,分別代表著被彈回來的阿爾法粒子本身、從氮核中射出來的質子以及發射質子之後殘餘的原子核。
可是陳慕武腦子裡記得的這個核反應,和現在盧瑟福與布萊克特給出來的解釋完全不同。
因為在阿爾法粒子入射之後,它根本就沒有被反彈回來,而是直接融入到了氮原子核之中。
這樣一來,原子核向外發射出一個質子之後,變成的也不是碳-13,而是氧-17(He+N→H+O)。
所以在照片上根本就不會出現有三條分叉的軌跡,無論釋放出質子與否,發生阿爾法粒子和氮原子發生碰撞之後,都只會產生兩條分叉。
難怪布萊克會面對這麼多張照片而感到頭疼,因為即使他拍攝再多的照片,他也不能夠在其中發現出任何一個三分叉的軌跡。
但陳慕武就不一樣了,知道真實核反應情況的他,開始仔細甄別兩條分叉的那些軌跡裡,和其他大部分有明顯不同的個別特例。
他在卡文迪許實驗室裡幫布萊克特看了兩天的底片,卻只從數量繁多的照片中找到了一條這樣的軌跡。
這兩天的時間,已經讓陳慕武有些頭暈眼花。
他也不想再去找更多的軌跡,而是帶著這張照片,直接來找布萊克特。
看到陳慕武帶著照片走來,布萊克特顯得很是驚喜:“陳,難道你已經找到了那個氫原子的軌跡了,這次就是來告訴我這個好訊息的嗎?”
“是,也不全是,”陳慕武遞上了手裡的那張照片,“我找到了那個質子的軌跡,但這些軌跡的分叉同樣也都是兩條,而不是如你所說的有三條。”
“這是什麼意思?”
聽到說已經找到了質子軌跡,布萊克特很高興,但他卻還沒明白陳慕武話都後半部分,究竟是什麼含義。
陳慕武指著其中一張照片上的一條軌跡說道:“帕特里克,伱看這條軌跡,雖然和其他碰撞軌跡一樣,都是產生了兩條分叉,但這裡的分叉和其他的又有一些不同。
“第一條軌跡又短又粗,看上去就和碰撞後氮原子的軌跡差不多。
“但這第二條又細又直的軌跡,和碰撞後的阿爾法粒子軌跡有明顯的不同,應該是由一個帶電少和速度高的粒子產生的,我覺得,這就是你所要尋找的那個質子。”
“這又是什麼意思?”
對於陳慕武的這番解釋,布萊克特一時半會兒沒有反應過來。
雖然他所說的那個質子的軌跡,看起來確實比阿爾法粒子的軌跡要更細也更直,但是……
“入射之後被反彈回來的阿爾法粒子去了哪裡?”
他向陳慕武提出來了自己的疑問。
“意思就是說,阿爾法粒子之所以會消失不見,是因為它沒有被反彈回來,”陳慕武把手指點在了那條又短又粗的粒子軌跡上,“我剛剛說這個粒子的軌跡像氮原子,但沒說它是氮原子。這張照片上,不僅僅是第一次記錄到了核嬗變的過程,同時也拍到了一個新的同位素,我覺得留下這個軌跡的原子核不是碳-13,而是氧-17。”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