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扔進郵筒之後,陳慕武就一直盼著德布羅意趕快給他回信。
只要能從小王子這裡化緣到錢,他就能繼續進行電子衍射的實驗。
如果沒錢的話,陳慕武就只能外甥打燈籠——照舊,繼續在卡文迪許實驗室裡開展他的摸魚生涯。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早上剛回到卡文迪許實驗室,陳慕武屁股下的椅子都還沒坐熱,布萊克特就帶著一摞已經洗好了的照相底片找上了他。
在五月份,和卡皮察幫陳慕武在雲室裡找到了反衝電子之後,布萊克特就又繼續投入到了雲室改進的工作之中。
他最近總算是成功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威爾孫雲室做出來了很大程度的改進。
布萊克特只運用了簡單的槓桿、彈簧和旋轉輪等機械結構,就讓雲室的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一大截。
在放射源和雲室的視窗之間,布萊克特還另外設定了一個機械快門裝置,只有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把阿爾法粒子放入雲室之內。
經他改進之後,這套雲室系統基本上能做到自動拍照,從阿爾法粒子進入雲室開始算起,平均每過十三秒,就能完成一次迴圈。
既然雲室的效率已經大幅度提升,布萊克特便開始用它重複了無數次盧瑟福發現質子的那個實驗,同時也拍攝了許多張照片。
改進之後的雲室,哪裡都好,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只有一條,那就是照片拍攝得實在是太多了。
每隔十三秒就能出一張照片,那麼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就能拍攝近三百張照片。
實驗做上兩三天,照片就能摞滿整張桌子。
只憑布萊克特一個人的能力,完全看不過來。
所以他只能抱著一疊照片,向電子衍射實驗失敗,最近在實驗室裡閒得發慌的陳慕武請求道:“陳,你最近也沒什麼事情,能不能幫我看一些底片,找一找那個質子的軌跡?”
來而不往非禮也,之前他讓布萊克特幫過不少忙,既然好哥們找上了自己,陳慕武也沒有拒絕他的理由。
他請布萊克特把這些照片都放在桌上,自己一張一張地看了起來。
每張照片上都有一束白色的細線,數量估計有二十多條。
而每一條白色細線,都代表著一個帶電粒子在雲室中所留下的軌跡。
其中大部分都是阿爾法粒子穿越雲室,留下的一條不改變運動方向的軌跡。
少部分是阿爾法粒子和雲室中的氮原子發生彈性碰撞,產生的兩條分叉。
只有極少數的阿爾法粒子能轟擊到氮原子核,然後射出一個質子,因此在照片上留下的軌跡很少見。
但布萊克特想要讓陳慕武尋找的,卻正是最後這一種碰撞之後留下來的軌跡。
四年之前,盧瑟福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發現在這個核反應中,偶爾會出現一種新的粒子。
在測定了這種新粒子的質量和電量之後,盧瑟福確定了這種新粒子就是氫的原子核H,或者也可以叫它質子p。
對此,盧瑟福給出的解釋是,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原子核,從中擊打出了一個質子,同時使靶上的氮變成了碳-13(He+N→He+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