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既然現在的器件效率已經超過了16%,那麼外量子效率EQE曲線就肯定要測試了。
於是,許秋向韓嘉瑩打了聲招呼:“我去給EQE的電腦開機,預熱一下,等會兒要測試。”
“好噠~師兄~”韓嘉瑩用甜膩膩的聲音說道,當只有他們兩個人在場的時候,學妹會比較放的開,而平常人多的時候,她就比較含蓄。
說完,學妹還開心的哼起了歌,“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顯然是對自己拿到的16%效率資料非常滿意。
許秋笑著搖了搖頭,走到旁邊的實驗臺,開啟EQE的電腦。
在測試樣品的EQE曲線之前,還需要連線線路,測試標準矽電池的EQE曲線,進行標定。
其實,如果想偷懶的話,等下可以只測試最佳疊層體系的EQE曲線,這樣就比較省時間。
不過,從資料完備性的角度來講,最好還是全部都測試一遍。
因為萬一之後要用到某個資料,結果發現之前因為偷懶沒有測,那可能就需要把整個體系的器件全部重做一遍,再進行測試。
而且,有時候做一遍器件都不一定能拿得到所需要的資料,需要重複兩遍、三遍,甚至更多次。
尤其是要發表《科學》這種檔次的文章,對於資料完備性的要求非常高,在投稿的時候還需要額外上傳全部的原始資料檔案。
而像平常投AM之類的文章就不需要上傳原始資料,只需要上傳正文檔案以及支援資訊即可。
許秋自然沒有選擇偷懶的做法,打算把所有器件都測試一遍。
主要也是因為現在是他和學妹兩個人合作進行實驗,一個負責JV曲線的測試,一個負責EQE曲線的測試。
同樣的工作量分攤開來,所花費的時間就只有原先的六七成,可能總共花費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
而現在距離晚上十二點還有三個小時,時間上肯定是來得及,不需要那麼趕。
於是,許秋一心三用。
一邊操作EQE的電腦進行測試,一邊陪著學妹聊天,一邊在腦海中思考這次器件效率資料異常高的原因。
思來想去,許秋髮現主要有兩個變數。
一方面,是實驗操作者的變化。
之前主要是由許秋自己和莫文琳進行疊層器件的製備,這回換成了韓嘉瑩。
雖說學妹也是自己教出來的,操作習慣上按理說應該和自己並無太大的差別,但許秋也不能完全排除這方面的可能性。
畢竟,人和人之間,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不過,就算真的是這方面的因素,現在也無法驗證。
只能讓學妹下週過來,再做一批器件試試,看能不能把這個結果重複出來。
另一方面,平常許秋他們做疊層器件的時候,通常會算好時間,等蒸鍍完畢後直接進行測試,中途不會有太長時間的停留:
如果下午五點半前能來得及測試完畢的話,那就下午測試;
如果下午來不及完成測試,而資料又急著要的話,那就點外賣,加班把資料肝出來;
如果資料不急著要的話,那就延遲蒸鍍的開始時間,把蒸鍍預期完成時間安排到晚上七點半之後,這樣可以在休息過後進行實驗。
換言之,以前疊層器件的製備、測試等一系列過程是連續的。
而這次,學妹在下午五點多蒸鍍好疊層器件後,並沒有立即進行測試,然後讓蒸鍍好的器件又在蒸鍍艙的真空環境中放置了大概四個小時,一直到晚上九點左右,才開始進行的測試。
也就是說,這批器件的製備、測試中間,有了大約四個小時的空窗期。
如果放在平常,許秋肯定不會懷疑是這方面的原因,但現在他有些實在找不到原因了,只能從細節的地方著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