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早上,許秋收到了魏興思的郵件,得知之前那篇以“刮塗、多彩、半透明”為亮點的《焦耳》文章,審稿意見已經返回。
編輯一共送審了兩個審稿人,他們都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
審稿人一:“這個工作非常具有啟發性,建議直接接收。”
審稿人二:“建議直接接收,或者參考以下修改意見……”
最終,編輯給出的意見是“不需要修改,文章直接接收”。
對於這種情況,第二個審稿人提出的一些問題,只需要簡單寫個回覆就可以,不需要在正文中進行修改。
說實話,許秋看到這個結果,還是稍微有些意外的。
他已經好久沒有收到“建議文章直接接收”的審稿意見了,之前收到的意見一般都是大改或者小改。
而且,這篇工作,許秋自我感覺是“往高了投”的:
所報道的體系,器件效率並不算頂尖,只是把有機光伏領域能用到的噱頭基本上用了一個遍,而投的期刊卻是《焦耳》這種高檔次的期刊。
因此,許秋本來都已經做好了大幅度修改文章,甚至被拒稿後轉投AM、EES的打算了。
現在能夠不修改就直接被接收,可能是因為文章比較契合《焦耳》的收稿定位。
它們除了追求效率上的突破外,或許也比較在意這些噱頭。
換言之,許秋的這篇文章雖然效率方面的硬實力有所欠缺,但是故事講的還不錯,軟實力比較強。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許秋這一年來帶領團隊,為有機光伏領域做出了非常高的貢獻。
魏興思課題組,或者說許秋本身已經有了學術影響力的加成,成為了有機光伏領域的大佬人物。
大佬投文章中稿的機率,比名不見經傳的小課題組,可能要高個百分之幾百。
不過,許秋倒是沒有欣喜若狂,反而內心較為平靜。
對現在的他來說,文章發的多了,感覺也就那麼一回事兒,只有CNS能夠勉強讓他提起精神。
許秋已經不再是當初發表一篇SCI二區,都可以激動半天的科研小白了。
就和看網文一樣,重複一個套路,看多了就會膩,文章發多了,也是一樣。
人們從同一件事物上收穫的快感,會隨著重複次數的變多,年齡的增大,而逐漸遞減。
這也是為什麼夫妻之間,假如在中年的時候不能把愛情轉化為親情的話,等到了老年就很容易出問題的原因。
另外,這篇《焦耳》文章成功被接收後,許秋現在手中的所有工作都處於已發表/接收的狀態。
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許秋一直在嘗試衝擊CNS,沒有去水小文章的緣故。
衝擊CNS確實比較拖節奏。
許秋在被窩裡,給魏老師寫了個回信,互相恭喜對方喜提一篇《焦耳》文章,之後他看了一眼模擬實驗室。
結果發現,疊層器件的效率,終於取得了突破。
現在模擬實驗室中主要摸索的是兩個疊層體系:
一個是基於三元J4:PCBM:IDICM底電池,二元PCE10:IEICO4F頂電池的體系,簡稱三元IDICM/二元IEICO4F;
另一個是基於三元J4:PCBM:IDICM底電池,二元PCE10:COi8DFIC頂電池的體系,簡稱三元IDICM/二元COi8DFIC;
其中,三元IDICM/二元IEICO4F體系,效率在原先15.91%的基礎上,又往上挪動了0.07%,達到了15.98%,但上升空間已經明顯不足。
而另外三元IDICM/二元COi8DFIC體系,經過這些天的摸索,器件效能如同坐火箭般的向上躥升。
現在的效率,已經正式突破了16%的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