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成本大大增加,天津的存在意義也沒那麼大了。
甚至天津,這個北直隸第二大城市,會因此而衰落下去。
但朝野上下非常支援的原因是。
大明京師,遠離海路,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哪怕是海邊鬧起倭寇,或者有藩國叩開大明國門,也威脅不到北京。
中樞北有熱河,東有新地,完全不用擔心京師暴露在敵人兵鋒下的危險。
鐵路的發展,一定程度替代了海運。
或者再引入一條河來,用河運替代海運。
還有一個好處,大明距離朝鮮和倭國更近了,陸路交通讓朝鮮,永遠無法脫離大明。
有了朝鮮,未來有機會填平朝鮮到倭國的路,倭國也永遠無法脫離大明瞭。
所以,中樞經過反覆合議,決定填平兩灣。
因為黑土地非常富饒,兩塊新土,需要從北面凍土區,運來黑土,填充一米左右。
東北的黑土地,也就一米左右。
新填充的兩個省,也按照東北黑土地規制建設。
皇帝還是聆聽民間報價,民間報價60億,40年工期。
皇帝覺得時間太久了。
最終造價78億,30年完工。
民間有學者表示,保護海洋資源,應該在填平之前,驅趕海洋生物。
中樞表示無視。
現在的生產力,能夠填平就很難了,還管什麼環境,以後再想辦法吧。
最重要的是水資源。
華北並不缺水,可新增加兩塊大陸,就未必了。
有學者提出,南水北調,將南方的水,調到北方來用。
可現在的技術,是沒辦法實現的。
也有學者提出,修建大壩,人工調節水資源,並用水力發電,一舉兩得。
這種說法,得到中樞認可。
認為可以在華北諸多水系上修建大壩,根據氣候人工調節水量,節約用水,爭取讓新地,能夠充足使用到水資源。
但省不是辦法。
皇帝把主意打在了葉尼塞河上。
能否從捕魚兒海上引水,北水南用。
凍土區的水,流入北冰洋完全是浪費嘛,用捕魚兒海的水,滋潤蒙古、熱河、河北、新地。
這個工程又是巨大的。
工部給的報價是70億,民間沒有公司敢接這種單子,治水方面,還是治水司有經驗。
治水司的報價是77億,效果也無法保證。
說實話,整個葉尼塞河,大明幾乎完全沒有用途,完全是一條浪費的河流。
如果能將葉尼塞河改道,整個北方就盤活了。
學者甚至提出,用葉尼塞河,給大明整個北方注水,這樣關中、山西,寧夏,全都跟著受益。
本來也是,加高興安嶺後,北方凍土區完全封存了,人類完全沒法居住了。
葉尼塞河也完全沒用了,甚至捕魚兒海能否存在都是個問題,存在被徹底凍住的可能性。
必須得想辦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