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親爹的原因。
而是老皇帝神鬼莫測,誰也不知道,他藏著什麼底牌。
老皇帝敢封藩國,就敢滅藩國,別以為老皇帝是什麼善男信女,絕不是明奧戰爭第一階段敗了,就敢小瞧大明瞭。
看看吧,老皇帝絕對不會臨陣換帥的,而是會告訴統帥知恥後勇,朕要看到勝利。
這是老皇帝的胸襟,也是老皇帝的底氣,他對明軍有著巨大的自信。
估計用不了多久,大明就會取得大勝利。
中亞開戰的時候。
國內卻因為四大專案,吵得不可開交。
景泰五十七年年底,皇帝下令,加高東北山脈的計劃開始實施,徵召民間所有地理學家,去東北開始測算,拿出計劃書。
工部給出的報價是160億。
老皇帝覺得貴,用不上這麼多。
開始聆聽民間建築公司的報價,這也是民間建築公司,第一次參與大型國家基礎建設。
透過計算,民間報價在90億左右。
至於中間為什麼差這麼多,得問問各級官員拿多少啊。
皇帝對這個價格還不滿意。
別以為他不知道朝堂上下貪腐嚴重,工程造價多少錢,對標景泰十五年左右,一目瞭然。
那個時候,修一條完整的京滬高速路,造價在700萬左右。
現在,一條同等里程的高速路,造價超過3000萬。
別忘了,那個時候瀝青多貴,現在瀝青值幾個錢?還有鐵路運輸呢,當時全靠板車運。
工部尚書往返於養心殿,希望皇帝讓工部主持修建,雖然工部造價偏高,但質量非常好啊。
景泰十二年,修建的瀝青路,至今已經用了四十五年,只是小修小補,尚且正常使用中。
重修的黃河、中華江大專案,經得住考驗。
皇帝也在算一筆賬。
交給民間公司,加上後期維護費用,就算使用時間短,也是划算的,問題是加高山脈,又不是人用,怎麼會壞呢?
於景泰五十八年,正月初一,皇帝決定,把工程價碼壓縮在85億,交給民間公司去做。
中樞派官員統籌。
民間企業,第一次參與國家大專案,這次試驗,打響了地方建築企業崛起的第一槍。
國企、皇企都有建築公司,但皇帝都覺得貴。
工期預計40年完工。
期間要配套修建一條鐵路,用於土木等原材料的運輸,還要在凍土地區,開辦配套工廠。
這些配套設施,不算在工程報價之內,全算上,總報價120億。
但配套工程是永遠能用的,早晚能賺回成本來的。
凍土地區夏季時間短,施工時間就短,所以要充足準備,抓緊工期。
同時,填平渤海灣和朝鮮灣計劃也提上日程。
經過地理學家、氣象學家的認真研究,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填平兩灣,容易造成河北、河南、山東、北直隸四省氣候乾燥,水資源變得匱乏。
但最大的問題是,會失去多個天然良港。
影響最大的是天津。
天津能作為京畿門戶,靠的是優越的海運優勢,一旦天津港消失,出現一個新省。
那麼京師就完全成為內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