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立庶子為王,不僅失信王后,還會失信楚國百姓。”屈原問道:“楚國在中原沒有一個朋友,那是為什麼?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失信諸侯。若非我們失信諸侯,豈會有今日的困局。”
一人勸慰道:“左司徒休要激動,我們也是為了楚國江山考慮。”
“為了楚國,就不能立庶子為王。”屈原又道:“太子是楚國民心所向。太子歸國,才能凝聚楚國上下一心,共對對諸侯。我們擁立庶子,楚國沒有發生內亂。諸侯也會以太子名義,插手楚國內政,亂我民心。楚國目前的狀況,豈能迎戰諸侯。”
昭雎也覺得屈原之言十分在理,楚國好不容易穩定局勢,若因為擁立庶子而發生大亂。他們所做的努力,一切都白費了。
如果諸侯以太子的名義,干涉楚國內政,楚國危矣。昭雎看得沒有屈原長遠,自己之言,差點將楚國推向滅亡的深淵,出言補救道:“王上和太子都深陷諸侯。我們立庶子為王,不僅違背王命,還會將楚國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齊國以太子名義,討伐楚國。秦國送王上歸來,插手秦國內政。楚國民心不穩,必會四分五裂。太子回不來,再擇賢而立,也不遲。”
昭雎是楚國令尹,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支援屈原的觀點,便無人反對。
昭雎看著屈原,問道:“左司徒去齊國迎接太子,以何名義。”
一人道:“我們總不能將王上被囚禁秦國的訊息,告訴齊人吧!”
另一人道:“齊國和秦國都是一丘之貉。齊人得知王上被囚禁於秦,指不定會打楚國的主意。”
昭雎忙道:“我們詐稱王上去世,訃告齊國。齊國出於大義,就會釋放太子歸國。”
屈原道:“靖郭君在秦為相,已經歸國。王上被囚禁的訊息是瞞不住的。”
昭雎驚慌道:“那該如何是好。”
“令尹勿要擔心。”屈原鄭重道:“迎接太子,我自有主意。我會竭盡所能,迎接太子歸國。太子不歸,我決不回來。”
屈原快馬加鞭,晝夜趕路,來到了他熟悉的齊國,熟悉的臨淄城。齊威王、齊宣王、田罌、鄒忌等人,一直浮現在他腦海深處。然而,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已經魂歸塵土。
屈原有幾年沒來齊國,這幾年,齊國換主,朝局變動。齊王心性如何,他不可知。此次,迎接太子歸國,也是困難重重。
屈原持著符節,進入齊宮。
垂沙一戰,齊國聯合韓、魏擊敗楚國,並奪取楚國百里疆土。齊、楚兩國斷交。屈原來齊,象徵著兩國關係有所緩和。齊王要伐秦國,就要和楚國改善關係。楚使來到臨淄,齊王也用禮儀迎接。
屈原儀態從容,走進齊宮,行禮道:“外臣,拜見齊王。”
齊王輕蔑地問道:“齊、楚交惡已久,楚使來齊國做甚。”
屈原神色坦然回答道:“外臣來齊,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希望改善兩國關係。”
“齊國幫助楚國,牽制中原兵力。楚國不感念齊國相助之恩,卻和秦國締結和平,將禍水東引。楚國背信棄義導致我國濮水敗給諸侯,燕地得而復失。楚王慫恿越國攻齊。齊國三伐楚國皆是因為你們背盟所致。”齊王喝問道:“齊國吃了楚國很多虧,寡人還能相信楚國。”
屈原道:“齊王,外臣此次前來是帶著誠意。”
齊王冷笑道:“楚國是齊國的手下敗將。豈有資格和齊國締結友好。”
屈原為了維護楚國的尊嚴,喝道:“齊、楚是大國。王上不願意締結和平,兩國只能開戰。”
齊王不願示弱,高喝道:“打就打。寡人豈會怕楚國。”
“齊、秦兩國相爭,只會便宜秦國和中原諸侯。”屈原回擊道:“齊王不願放下兩國恩怨。三晉和秦國必會後來居上。齊王不願和楚國議和,楚國除了傾國之力,與齊國相爭。楚國還會聯合燕、秦、三晉共同伐你。”
“你嚇唬寡人。”齊王冷笑道:“燕、秦和三晉豈會與你結盟。”
“齊王不信,不如我們賭一賭。”屈原強硬地說道:“我們就以國祚為賭注。”
田和見局勢緊張,插話道:“楚使來齊,第二個目的是什麼。”
屈原道:“迎太子歸楚。”
齊王冷笑道:“笑話。楚太子在我國為質,豈是你說迎,寡人就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