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后在屈原、昭雎的支援下,迅速穩定楚國朝局。楚國沒有因為楚王被囚禁於秦國,太子質於齊國,國內出現大亂。
楚國諸公子沒有為了爭奪王位,兵戎相見,進而導致郢都血流成河,這是屈原和昭雎之功。屈原和昭雎一心為楚國,力挽楚國殘破的江山,也得罪了公子蘭等人。也為自己以後悲劇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楚國在楚王后、昭雎、屈原共同治理下,郢都人心很快得到穩定。商賈、百姓也沒有因為楚王被囚禁秦國,大肆逃離。楚國軍民不在感到恐慌,反而同仇敵愾。
楚王后念子心切,一邊尋找合適的人選出使齊國,迎接楚太子歸國;另一邊聽昭雎建議,增派將士,駐紮在楚、秦邊境,以防秦國偷襲。
屈原一生主張聯齊抗秦。齊國對屈原來說,並不陌生。迎接楚太子歸國的任務,非屈原莫屬。當然,也只有屈原能夠周旋在齊國廷臣之間。
三日後,昭雎親自送屈原出郢都。
“左司徒,太子歸國一事,拜託你了。”
“令尹放心,屈原一定將太子迎回來。楚國朝局不穩,國內還請令尹費心。”
昭雎道:“你放心走吧!國內有我,就不會亂。”
“告辭。”
昭雎見屈原走遠,感嘆道:“屈原,真乃國士也。”
景悝問道:“令尹,何處此言。”
“楚王有負屈原赤誠之心,屈原卻不負楚國。”昭雎欽佩道:“國難,方知忠臣啊!”
景悝也道:“屈原,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文章又寫得好。為何王上不待見他。”
“屈原太過清高,愛國太過強烈。”昭雎吸了口氣,又道:“屈原性子耿純、剛烈。雖是忠言,但聽之逆耳。屈原肯放低身段,同流合汙。王上豈會不用他。”
景悝笑道:“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寧折不彎,堂堂君子。放下身段,就不是屈原?”
“舉世獨清,不願同醉,這才是屈原。屈原敢說敢做,敢於忤逆王上。他一生坦蕩,我自愧不如。楚國沒有屈原,又會如何。”昭雎看著車隊消失在地平線上,“我總算明白,昭陽為何臨死前,勸諫楚王,將發配江北的屈原召回來。楚國沒有屈原,早已經大亂。”
屈葭來到屈原車旁,問道:“左司徒,我們迎太子歸國,另立新王,王上歸來怎麼辦。”
楚王若歸,的確很棘手。
屈原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嘆道:“走一步,算一步。眼下要將危局渡過。以後的事情,豈是我能控制。縱使王上歸國,要殺我,我也無怨無悔。”
屈葭又道:“我們另立新王,王上在秦國會不會有危險。”
屈原道:“新王已立,王上對秦人來說已經無用。秦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不敢殺了王上。秦人若殺王上,秦、楚結仇,永不能解。”
屈葭問道:“秦國不顧道義,扣押王上。為何不敢殺王上。秦國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王上在秦,性命無憂,但歸國無望。秦人囚禁王上,已經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秦人殺了王上,就會犯下更嚴重的錯誤。”屈原很有把握地說道:“秦人是不會再犯愚蠢的錯誤。”
屈葭相信屈原的判斷。問道:“左司徒可有把握迎回太子。”
屈原遙望著齊國臨淄的方向,“我會竭盡所能。”
一日前,昭雎、屈原等忠義之臣,聚在一起商議。眾人道:“王上被困於秦,不能歸來。秦國以割地要挾。我們若將土地割給秦國,換回王上。我們也成為了楚國千古罪人。秦人貪得無厭,又無信義。我們縱使割地,王上也不一定能歸。太子遠在齊國為人質。如果齊、秦合盟,楚國亡矣。”
屈原問道“你們這是什麼意思。”
昭雎暗自皺眉,替眾人說道:“太子遠在齊國,我們相迎,不一定能歸。形勢迫在眉睫,我們不如立王上在國內的兒子為王。”
“立庶子為王,我不答應。”屈原道:“我們答應了王后,迎立太子歸國,豈能出爾反爾。”
一人道:“我們這般說是權宜之計。王后會理解令尹和左司徒的初衷。楚王后識大局,也不會開罪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