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道:「我聽說,無錫才是最嗜甜的。」
「不錯,跟無錫一比,蘇州菜就淡了。」
汪曾其一本正經道。
章瑜和趙靜面面相覷,看這一老一少聊到美食,就如同老頑童和小頑童,完全沒有大作家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相反地很接地氣。
「沒想到他們是這樣的汪老和方老師。」
「這個叫"容俗而能雅"
。」
龔樰盯著方言看,發自內心地笑了起來,桂西之行,已經打碎了自己對方老師的濾鏡。
也正是這麼真實的一個人,才容易親近。
一路上,從酸到甜,再到苦、鹹、辣,天南海北的味道,方言和汪曾其聊了個遍。
「我覺得咱們剛剛聊的這些,完全可以拍進《舌尖上的中國》裡,小方你覺得呢?」
汪曾其優哉遊哉地走著。
「不只,我看還能寫出一兩篇散文。」
方言已經看到目的地就在不遠處。
「不成,不成,如果是散文的話,還缺一兩句畫龍點睛的話,要不然,倒像是菜譜。」
汪曾其說:「就比如你在《舌尖上的中國》寫的,"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這句怎麼樣,如果人生是一桌宴席,酸、甜、苦、辣、鹹就是生命裡的各種滋味,酸象徵人生的辛酸與坎坷,甜象徵人生的幸福與美好,苦象徵人生的磨難與困苦……」
方言瞥向龔樰,說著林清玄的話。
人生裡的酸甜苦辣鹹?
龔樰皺了皺眉,總覺得他話裡有話。
「好是好,就是不夠雅。」
汪曾其品味著,「再雅一點就好了。」
「那麼,"萬般滋味,都是生活,酸甜苦辣,方為人生",這句怎麼樣?」
方言走到掛著「長安飯莊」招牌的店門口。
汪曾其腳步一頓,輕咦了一聲。
章瑜壓低聲音地問:「龔樰姐,這兩句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我怎麼沒感覺出來啊?」
「前半句是豐子愷老先生的人生心得。」
龔樰看著方言走入飯莊,「後半句,應該是方老師自己添的。」
章瑜問:「那好不好呢?」
「它不是好不好的問題,它真的是那種,那種很特殊的那種。」
龔樰總覺得這些話很適合開導自己。
趙靜和章瑜不免咋舌,才路上這會兒的工夫,一篇散文好像快寫成了,未免也太快了。
方老師,您怎麼能這麼快!…………
長安飯莊裡,服務員們正圍著收音機。
裡面播著《每週一歌》,這可是全國性的音樂專欄節目。
每天中午12點到12點半,傍晚6點到6點半,一週七天,每天一歌。
李谷壹的《鄉戀》,便是透過《每週一歌》節目,傳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