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什麼意思啊?”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道:“先生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能夠走出去呢?誰說沒有禮制的約束、規定,人們會懂得禮呢?不去推廣禮制,宣揚仁德,怎麼能夠挽救這‘禮崩樂壞’的局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宣揚的德治、禮制,沒有人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地感嘆!”
“為什麼把先生的感嘆放在這裡?”樂歌問。
“這個?”曾參道:“為了行文的需要,為了提醒世人!”
“哦?”樂歌應了一聲,說道:“繼續往下感嘆!感嘆吧!感嘆有毛用?”
“樂伯伯!”曾參應了一聲,繼續往下讀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質樸多於文采,就會給人有粗俗的感覺。文采多於質樸,就會給人虛偽的感覺。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形象。”
“嗯!好!”樂歌應道:“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什麼意思?”
曾參應道:“先生說:做人的根本是正直,正直的人敢於面對虛偽、奸詐。只有正直的人才能保持社會的公正、合理。不正直的人即便現在還活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是一時僥倖地避免了災禍而已。”
“好!”樂歌應道:“說到點子上了!”
“是!樂伯伯!”
“不過!也有怨恨的成分在內吧?”
“這個?”
“只有正直的人才能保持社會的公正、合理。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下來,甚至活得更好。但是!這只是他們僥倖地避免了災禍。正直是做人的根本!是維護社會公正、合理的主要力量!是保證‘人人都向往的那種公正的生活’的力量源泉!”
“是!樂伯伯!”
“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什麼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已經知道什麼的人,不如那些想知道什麼的人;想知道什麼的人,又不如那些以知道為樂趣的人。”
“什麼意思?有些繞口啊?”
“是!樂伯伯!”曾參解釋道:“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先生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
“哦?”樂歌點頭應道。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什麼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因為他們可以聽得懂。處下中等水平以下的人,給他講高深的學問等於對牛彈琴,因為他們聽不懂。”
“呵呵呵!”樂歌聽了,笑了起來。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先生因才施教,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乾坤聽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