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什麼意思?”樂歌問道。
曾參看著樂歌,然後說道:“先生說:顏回算是個賢人,他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這就是他的飲食了。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的生活,他卻從來沒有因為窮困清苦的生活而改變他的好學精神,並能夠從學習中得到他的樂趣。他真是個賢人,他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你先生還是希望你們、世人都要向顏回學習。你把這段話放在這裡,應該也是有用意的吧?放在這一篇中,你應該是有用意的!”樂歌道。
“是!樂伯伯!”曾參坦白道。
“好!”
孔子給了顏回高度評價,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說起顏回,曾參的神色有些變化。顏回的爹顏路跟他爹曾參都是先生早期的學生,是好朋友。他們兩家,一直是有來往的。顏回父子都是老實人,主要收入靠家裡的幾畝薄地。另外!父子二人都在孔子的私學裡當代課老師。
要知道!給孔子的私學當代課老師是沒有多少收入的。顏回的父親顏路以及其他家人,身體一直都不好。所以!顏回一家人生活一直都清苦。
見曾參楞神了,樂歌這才催促道:“繼續往下讀,抓緊時間!”
“是!樂伯伯!”曾參應了一聲。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先生說:能力不夠,是指走到半路上開始慢慢地慢了下來,再也趕不上前面的人了。而你!是你自己認定自己能力不夠而不想再前進。”
“畫是什麼意思啊?”樂歌不解地問道。
“畫:劃定界限,到此為止,停止前進。”曾參解讀道。
“哦?”樂歌點了點頭,說道:“你們文人啊!說話太讓人費解了!真的!你要是用大白話說多好?是不是?”
“這個?”曾參遲疑了一下,應道:“書面文字都這樣啊?為了簡約啊?一卷竹簡只能燒錄那麼多字?要是大白話說了,那得用多少竹簡啊?”
“不是說:學富五車?呵呵呵!”
“樂伯伯!”
冉求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問題。所以對他提出批評,指出冉求的錯誤。並非能力不足,而是不想前進。
“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對子夏說:你要做具有君子素質的儒,不要做具有小人素質那樣的儒。”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釋道:“先生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區別在於內在具備的素質的不同!儒是給人的外在形象!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要看一個人內在具備的素質!一個人有沒有仁德!懂不懂得禮制等等!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是可以包裝的,而內在的本質卻是無法改變地!”
“什麼是儒?”樂歌問。
“這個?”曾參為難了一下,說道:“儒的本意即柔,指讀書人。指:具有讀書人風度的、有較高素質的那一類人!”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