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儒?”樂歌追問道。
曾參楞了一下,解釋道:“儒:以前是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現在不是!現在是指地位低微的讀書人。”
“嗯!繼續往下讀!”樂歌應道。
“是!樂伯伯!”曾參答應道。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子游做了魯國的武城的長官。先生說:你在那裡得到了人才沒有?有沒有發現人才?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規規矩矩地,沒有公事他從來不到我的屋子裡來。這樣的人算不算人才?”
“你先生是怎麼回答的?”樂歌問。
曾參看著樂歌,回答道:“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先生聽說後,收了他做學生。”
“哦?”
“先生極為重視人才、發現人才和提拔人才。”
“哦?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什麼意思?”樂歌問道。
曾參應道:“先生說:魯國大夫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留在最後掩護全軍進城。在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什麼意思?”樂歌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給予了孟之反高度評價,認為:不居功,勇於奉獻的精神,是做人的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
樂歌點了點頭,應道:“哦!”
曾參繼續往下面讀: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如果沒有像衛國大夫祝鮀那樣的口才,就要有像宋國的公子朝那樣的美貌。如果這兩樣都不具備,那麼!要想在今天的社會上立足下來,就比較艱難了。”
“什麼意思?什麼意思?”樂歌追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感嘆世道的變壞、變亂!”
“這個我知道!可這祝鮀、宋朝是什麼人?”
曾參解釋道:“祝鮀:鮀(音tuó),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宋朝:宋國的公子朝。他因貌美而招來世人喜歡,都願意與他親近。據說!與南子的關係很好。”
“南子?”
“傳聞而已!不可亂說的!”曾參申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