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人為什麼覺醒多?什麼科技進步、生産力提高、經濟發達、資訊爆炸都有影響,但只有一個根本原因——對比以往,這是獨生女、獨居女人最多的時代。
而獨生提供環境與意識,是自下而上的,進而影響到語言與思維,反哺環境完成良好的系統迴圈。
雖然這種環境可能就持續十幾年、二十年,但對於一個女人,尤其是一代女人的自我塑造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了。
意識是建立在物質與需求的基礎上,所以有的時候不明白也不要緊,反正之後或許會理解,或許會繼續否定,但是,我認為不用急,不用急著用現在男社否定之否定,以此證明自己精神的純潔性、意識脫離環境的純潔性。
沒必要,這種東西只會讓我離男社思維越來越近。
人都是虛偽且多面的,沒有人一接觸愛女就會變得純潔如嬰兒一樣全身心愛女,身上都會有男社的影子。
糾結於群體的概念符號,恰好是落入了男社一直以來的規訓邏輯,只不過換了一套話術就讓自己接受了自厭與恐弱。
二)語言工具
要求群體發出一種聲音,以為以此會爭取到突破?以為能喚醒大眾?那還是一套男社觀點:語言代表權力。
以及上網上少了,被封都算幸運,大機率會吵會被扭曲,會像愛女一樣在黨同伐異中被男社思維偷換核心,會繼續陷入陀螺中。
所有女人應得的權利都會以附加付出的形式獲得,比如金錢、精力。
再者,同一性本身就會把人異化掉。
有多少人做到課題分離,能夠瞭解教育功能不是語言的天然屬性,這裡的男社給它們賦予了太多的規訓含義與權力意味,以至於此地女人們似乎也認為表達=教育=改變。
不是人不喜歡吃肉。
是他不給你,不會給你做你喜歡的吃法,於是人不喜歡吃肉。
而不是人不喜歡,所以不吃肉。
無論是催婚,還是激進,強女或弱女,慕強或辱女,仍然在糾結愛不愛吃肉,而不是去以你接受的方式達成吃肉的目的。
實際的、物質的,才能影響到意識。
【四、虛擬文娛與物質現實:塑造與需求】
一)相同緩沖
在現在的愛女體系中,涉及到文娛的內容總是充滿爭議性,乙女、言情、耽美總是被批判的,討論起來都是上價值,“自己是凝視男性,其她人給男人賦魅”,分著三六九等,但走出這個莫比烏斯環,最愛吹噓老男人的,不厭其煩塑造“德高望重”的老男人是誰?
如果說上一段話的前半句是小說的前半部分“顛倒”,那麼後半句就是小說中的後半部分,所謂的“殊途同歸”。
最現實的作品不是現實向網文,而是鄉土,是主流。
在女人拿起筆之前,大眾文娛裡都是什麼呢?是什麼樣的環境呢?
閨怨詩是女人寫的嗎?聊齋裡令人發笑的狐妖接耀祖是女人寫的嗎?
“生當作人傑”“夜夜龍泉壁上鳴”是男人寫的嗎?
追星、耽美、言情、乙女,被受眾認為“凝視男性”的價值與意識,那只是女人在文娛中創造的、比起現實接耀祖,寧可選擇這些的緩沖地帶。
包括追女偶像、當女明星粉絲、當女角色推,都是緩沖地帶。
硬要說區別,那就是左右的區別。
不過這種地帶仍然難以脫離現實,最終都會在傾斜的結構下,完成對男人的反哺,每一個具體的女人最終路徑都會指向脫離——要麼脫離緩沖徹底融入,要麼脫離緩沖徹底遠離,哪怕你喜歡的是女角色。
再一次強調此地這種環境下,愛女愛男只是左跟右,而非上或下的區別,因為都沒有“看見她者”,因為女人沒有利益物質上的共生,只有女人與男人的共生。
二)懸浮意識
這本不算很好的小說,就是我在懸空的氛圍裡寫出的“偽女化”意識的塑造嘲笑,而非主張某種見解——或者說,我的見解在完結感言這一部分已經很明顯了。
因為我認可的是我本身作為女人的自然屬性,但同樣認為現在虛浮的團結與所謂的意識沒什麼用,厭惡用男社思維繼續旋轉實現女人應當如此的弱智邏輯。
我認為三六九等嗲男是男社思維,認為提純進步更是愚蠢至極,認為打破弱女敘事更是落入窠臼,自剪枝葉更是蠢到無藥可救。
至少現階段來看,人不可能一個思想一個聲音,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權力還是懸於高空的意識。
物質環境一個樣。玻璃天花板一個樣。
僅僅針對事件能夠做到一致已經很不容易了,比如衛生巾——具體落實情況還是看具體,畢竟?
都很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