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支援我,你做我的對家,那你就是愛男、厭女,因為我也是女人我愛的角色也是女人。”
本質是黨同伐異,將價值捆綁於自己的立場,以男社的思維核心配上時尚的糖衣,可以靈活地說自己是女人,或愛豆是女人,以取得輿論區內的道德資本。
裡面最大的笑話就是假定喜歡的東西是固定且不可變的,而忽視了真正固定的環境與結構。
同樣,她們堅信自己愛女。
然而我並不信任“愛女”。
換一種角度,假使從同一考慮,那麼——
對此地男人而言,任何不絕對忠誠的女人,就是絕對不忠誠的女|拳|,因為偉大的母愛、賢妻、孝女是隨處可見的、習以為常,不給索取就是女|拳|。
男社構建社會性別,靈活使用不同的社會角色為自己牟利,在物質資源上限制自然性別。
男人這麼做,因為他們作為第二性,天生就是要被人篩選,然而此地令她們禁止篩選,但他們第二性的本能對篩選又極其敏感,他們最恨的不是完全淘汰他們的|女|拳|,而是篩選的嬌妻,他們最想反抗的不是虛浮的東西,而是篩選,他們最想成為的,就是篩選她人的大爹。
這就是為何嬌妻永遠在擦亮眼,永遠在飛升失敗,因為擦亮眼就是在篩選。
那麼談到女人——就算衛生巾或者其她事件,但只要還沾上一點文娛遊戲中的男明星、男偶像、男紙片人什麼的,那就是愛男姐、男寶媽。
顯而易見,網路上大多喜歡點明對方愛男——與其說跟嬌妻的篩選相似,不如說被嬌妻篩選的邏輯相同。
愛男人偶像角色是上供,但如果說“我只愛女明星女偶像女角色紙片”呢?
該不會有人以為在粉圈裡從一種家換到另一家也很好吧?
因為跟男社本質共腦,以抽象的、虛擬的“女”符號提高現實門檻,達到剔除她人完成規訓的目標。
甚至覺得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愛女。
因為這裡所謂的愛女構建的是立場=性別,形象=性別,靈活使用某種性別為女的愛女價值,使得自己的立場、愛好、觀點絕對正確。
但口號正確不是正確的,把觀點、口號當作結果正確完全不可取。
譬如在某紅薯,但凡有大女人、女本位、女企業家,強女經的宣傳,那一定有高跟鞋,“大女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或者,中介。
她們大部分都不在意男人怎麼想,她們也確實如此。
但是在南方的某些地區,高跟鞋銷量不高,增高鞋産量極大。這裡的女人普遍不愛穿高跟鞋,為什麼——因為男人太矮了,她們穿高跟鞋會讓男人沒面子。
她們太在意男人的裡子面子了,於是她們不穿高跟鞋,於是男人穿增高鞋。
現在的愛女邏輯依然是符號化、同一性的,口號正確、觀點正確、立場正確,都不代表結果正確,但人們很喜歡用口號代替結果,用符號代替具體的個體。
四)左右
網路文娛受眾中的愛女與愛男不是上下,是左右,她們通往的是同一男社中心點。
這就是為何嬌妻作品屢屢寫作大女主,大女主影視作品總是在暴雷,吹著大女主的角色又是如何變成不如嬌妻得利。
就算是更進步的網文,有些改詞以辱男,但實際上我覺得很辱沒母系歷史,就像早期女尊文男生子一樣的地獄笑話。
從以後來看,現在的一些改詞不過是女尊文男生子的換皮版,本質仍然是符號化的同一。
包括我所寫的這篇也不例外,存在換皮的問題。
不過我已經在極力避免符號化、同一性了,避免在於像她ta一樣才算是:大女主、好女人、強女、好妻子。
這個她,可以是紙片人、文字、明星,只需要是一種符號而已,在網上你甚至可以看見男人被稱為她。
我不夠強壯,所以不是純血的女|權|。
我不夠纖細,所以不是漂亮的女人。
我心安理得,所以我不是強女。
我脾氣暴烈,所以我不是好女。
角色為女人,但長了吊。
作者是女人,但接男寶。
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