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國公沒辦法,只能走了出來,“臣謝陛下與長公主厚愛,只是臣年事已高,怕是整合不了新軍,但臣依然能前往鶴山關。”
在留在中樞跟去燕北之間,他本就猶豫,要是讓他統領雜軍,那他肯定選去燕北。
聖元帝的眼睛冷了冷,忽然看到了遲晚,“遲晚,你覺得呢?”
遲晚拱手,“臣以為,右都督說得對。”
“你也覺得徐晨露可以?”聖元帝語氣不好。
遲晚抬眸,“抽調的支援軍,等戰勝北寧後,還是要各回各家的,正如右都督所說,他們來自各地,沖突摩擦必然不會少,需要一個能管得住他們的人,臣不知明威將軍如何,所以不敢妄下結論。”
右都督既然提起來徐晨露,想必是早有定論。
聖元帝語氣微冷,“信國公率親衛回燕北,支援大軍等集結入京,再選統帥。”
說完,他就要說退朝,右都督又站出來問道:“陛下,此行三位統帥,敢問以誰為主?”
總要有一個總指揮吧,不然誰都不服誰可還行。
大周軍制太差了,日後必須改制。
虞九舟蹙眉,要是她,此刻大軍都出發了,何至於還在朝堂上爭論。
遲晚看了虞九舟一眼,就知道她在想什麼。
還好昨晚她們就派出人去找安易之了,先安排好再說,特別是信國公部的人,也該整治了。
她們不趕緊派人過去,還不知道朝堂上要討論到什麼時候呢。
特別是以誰為主這件事,又有得吵了。
平涼侯年輕,卻立功無數,信國公功勞少,卻資歷深。
聖元帝也無語了,又不能讓三十萬大軍各自為戰,那該如何?
他蹙眉想了很久,三軍統帥中,無疑,他最信任的還是平涼侯安易之。
聖元帝看向虞九舟,想讓她推薦平涼侯,又想到她剛剛一直推信國公,幹脆又問右都督,“你覺得呢?”
“臣覺得,平涼侯合適,並且信國公不必回燕北,也省得信國公一把年紀了,還被年輕人管著,實在不妥,況且有信國公在,那些將領未必服氣平涼侯,不如不去。”
右都督這話是對的,三軍必須一統帥的話,信國公部肯定不服氣以平涼侯為主,不去的話,那平涼侯就是最大的,無論是斬將還是做什麼,都很容易。
此言有理,聖元帝不懂軍事,但他不傻,“那就這麼辦,另外,李保率五百皇城司司衛前往燕北監軍,此事遲晚你來辦。”
“臣遵旨。”
聖元帝還是不放心把二十萬大軍交給一人之手。
遲晚心中有些沉重,遇上這樣的皇帝,是前方將士的不幸。
她昨日把軍隊改制的內容給虞九舟看了,燕北的九邊重鎮駐軍三十萬,此數不變,但內地衛所的縮減,衛所分佈不變,但是每個衛所要縮減至五千人,東海抗倭不變,西南鎮守不變,再解散護龍軍,願意繼續做軍戶的重新安排,不願意的分佈在各地過普通百姓的生活。
主要減少內地衛所兵,把軍力集中在京營,擴建到二十萬到四十萬人,以此來守衛京都,或是出征,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各地調兵,還要讓統帥先收服這些兵的說法了。
遲晚對軍制的建議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減少內地衛所兵,增加京營軍隊。
衛所兵吃空餉的太多了,做事的人少,白有那麼多名額,不如縮減了,擴建京營。
這樣一來,不僅完善了大周的軍制,還能省下不少軍餉,一舉兩得。
虞九舟也說了自己的看法,並以此召開了會議,更加完善了改制的辦法。
從各地抽調將士這件事,就是完成改制的開始,等打完仗,他們直接擴充軍營,順理成章地縮減各地衛所兵。
朝會結束,虞九舟去了皇後宮裡,遲晚則被皇帝召見。
聖元帝上了個朝,整個人顯得萎靡不振的,他的身體已經到了最後關頭。
看到遲晚,他冷哼一聲,“徐晨露是徐家小女郎,徐家在東海手握大軍,再讓徐家把手伸到燕北,你覺得會如何?”
看吧,就聖元帝這個小心眼,朝堂上已經決定了的事情,還要再來質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