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雲:外其身而身存。文始雲:冬御風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熱。呂祖雲:求生而不生,未死先學死。
此皆言其為道忘軀,而不避寒暑也。夫修道者,先要看破幻化之身,置色身於度外。
死且不懼,何況冷熱?故神光少林寺求法,雪擁過膝而不知。太古趙州橋冷坐,水淹將沒而不曉。
釋迦化雪山修道,受盡多少苦楚。長春祖磻溪磨性,受盡多少飢寒。即近世白石鎮梁真人,破衣垢面,長年不倒身,未曾歇息。
西寧府張睡仙,水泉長臥,赤身露體,四十餘年猶如一日。梭羅仙河灘磨鍊,狗皮仙冰灘睡眠,仙留師黃沙下苦,皆是不避冷熱,舍的色身,成的法身也。
世間糊塗學人,不知香從臭出,甜向苦來。誤認色身為真實,而遂愛之惜之,只圖自在將養。
遇冷而即想暖處,逢熱而即思涼處。怕冷怕熱,隔絕道念。卻不思性命為人生第一件大事,豈可因冷熱之小事而誤性命之大事乎?
果是真為性命者,即生死關口、大難境界,亦要脫脫灑灑過去。至於寒暑冷熱,何足在意?
雖未成道之先,色身亦不可壞。但粗衣護體,將就過去便休。不必以冷熱常掛心頭。
遇冷時亦須受冷,逢熱時亦須受熱。熱之冷之,與時偕行而已。與時偕行,非是不該受冷一定教受冷,不該受熱一定教受熱。
若不該受冷而必欲受冷,不該受熱而必欲受熱,此有必做作,亦是固執不通,枉自受罪。
何益於事?大抵怕冷怕熱,雖是小節,甚礙於道。倘有些兒冷熱之見,便有無限邪思妄想生出。
遇冷必設法要不冷,遇熱必設法要不熱。認假失真,豈不誤了多也?吾勸真心學道者,速將冷熱關口打通。
隨時將就,到處安身。冷可也,熱可也,不至凍死熱死便休。萬不因冷熱而起無明。
否則,有冷熱在心,心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且不得其正,妄想明道,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