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君子以懲忿窒欲。陰符經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曾子曰:心有所憤嚏,則不得其正。
孟子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了道歌曰:未煉還丹先煉性。此皆言其暴氣燥性,有害於道,必須用心除去也。
夫真正學道之士,行動如處子,養氣若嬰兒。以柔弱為先,以和平為本,以因物付物為應世,以饒人讓人為要著。
昔釋迦牟尼五百劫為忍辱仙人,終得成佛。太上老君,呼我以牛,應之以牛;呼我以馬,應之以馬,終為道祖。
長春真君曾嘗人之糞,故能大成。三豐真人受盡傍人罵,故了大事。特以心慕於道,性命事大,而外來惡言惡行等等不順境遇,盡置度外,而無識無知也。
世間糊塗學人,自不思出家為何事,道巾道衣是甚人,昏昏迷迷,糊塗過日。
喜人奉承,好人抬獎。只愛人順己,自不去順人。稍有磕撞,燥性發作。
怒由此而起,忿由此而生。水火刀兵而不顧,坑井崖河而不怕,甚至以力爭勝,彼此兩傷,入於死地,自喪性命者有之。
不僅此也,暴氣燥性一發,元神出室,大火燒身,津液涸而正氣散。三寶受傷,五德歸空,內而喪真,外而敗德,性亂命搖,未得於人,已傷其己,暴燥之為害豈小焉?
吾勸真心學道者,速將暴燥關口打通。作個有氣死人,裝個無心痴漢。
如愚如訥,如聾如啞。人罵也如此,人打也如此,人憎嫌也如此,人毀謗也如此。
心似冷灰,性如凍冰。無一些熱氣藏內,方是跳出暴燥關口。倘有些兒熱氣在內,雖外不現其形,而內實栽其根。
如遇不順之境,不平之事,未有不大發者。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
蓋以能下於人者,方能上於人;能弱於人者,方能強於人。否則,暴燥不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知用強,不知用弱。
任性而行,隨心而作。妄想明道,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