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老祖雲:不貴難得之貨。又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呂祖曰:堆金積玉滿山川,神仙冷笑應不採。此皆教人不可貪圖財利,有壞大事也。
但財有世財法財之別。世財者,金銀珠玉是也;法財者,功德精誠是也。
圖世財者重金銀而輕功德,千謀百計,明取暗竊,損人利己,輕出重入。
恨不的天下之財,為我一人所有,世間之利,為我一人獨得。無財不覓,無利不搜,捨身拼命而不顧,瞞心昧己而不管。
有了十貫想百貫,有了百貫想千貫,有了千貫想萬貫。貪心不足,至死不肯回頭。
殊不知大限一到,縱然富如石崇,財似萬山,買不轉閻王老子,避不過生死輪迴。
只落的罪孽隨身,滿載而歸,分文錢不能帶去。到的此時,悔之何及?
更有一等迷瞪漢,只知積財,吃也舍不的,穿也捨不得,又不肯恤孤憐寡,又不知扶危救困,獨為看財奴,慳貪鬼。
斷氣在於眼前,而猶吩咐子孫如何生財,如何聚財。何人少我債,何處有我錢。
嗚呼!三寸氣斷,萬有皆空,此身亦不屬我,何況於財,豈不愚哉?積法財者,重功德而輕金銀,俯視一切,萬緣不起。
積功累行,苦己益人,廣行方便,以性命為珠寶,以仁義為金玉,以惜氣養神為貨利,以存誠保真為富有,以清淨無為為家業。
至於塵世金銀財寶,猶如石土視之。蓋以所求者,先天之真寶,而塵世一切假寶,何足戀之。
學道者若有些兒貪財謀利之心,便礙大道。雖修行人,此身未離塵世,不能全廢世財,亦當見利思義,隨其自然,不得分外貪求。
即遇自然之財,還當審其來歷,可取方取,可棄則棄。所謂以義為利,外雖取而心未嘗取,何礙於取。
昔孔子周遊列國,孟子游食諸候,未嘗不受諸候之贐0[食*鬼],皆出自然,非強求也。
即我長春祖師,始而粒米文錢不敢妄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受人之所不能受,忍人之所不能忍,及至苦盡甜來,否極生泰,為宋金元諸帝之隆寵,有賜未嘗不受。
然受之而禱雨救旱,禳災扶國,與無修造宮觀,大興教門。皆用財得當,然亦是先積法財,而後借世財立功也。
世間糊塗學人,不知急求法財,而只以世財為重。哄騙十方,為衣為食,挪賬累債,又一功不行,一德不積,來生與人填還。
求其為人尚不可必,何敢望仙?更有一等造孽頭,指東化西,拐騙善信,不做一件好事。
賭博鬧酒,每因幾文錢,輕則口角爭吵,重則打架橫行。又有一等假道學,口道德而心盜0[足*庶],裝模作樣,儼然神仙。
一見錢財,便露馬腳,爭論多寡,不顧廉恥。吾嘗謂性命不如二百錢,誠然也。
吾勸真心學道者,速將財利關口打通,不可見利忘義,心生貪圖。須知的堆金積玉,買不得生死,財多累多,利多害多。
與其背道而亡,莫若守道而死,還有好處。否則利心重而道心輕,正不勝邪,妄想明道,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