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還是要等到戰爭開始之後的排程,那時候才能體現出王言在指揮上的強大與恐怖。
同高句麗的戰鬥,就如此拉開了大幕。
王言以少數的兵力,跟高句麗多數兵力打,打的有來有往。有來有往是表面上的,實際上整體的戰線,是不斷的往北壓縮的。高句麗整體處於守勢。
這個事實,讓高句麗無法忍受。尤其前線的統帥、將領們更是不服,他們被王言耍的團團轉,想出來的各種計策、埋伏等等,多數都沒有什麼效果。就算是成了,也會很快速的被扳回局面,很多時候都能被王言利用,順勢連打帶消的化解了去。
被打的滿頭是包以後,他們也不認為是王言牛逼,否則那不是承認他們自己是傻逼了嗎?所以他們都默契的尋找著各種原因,就是不承認自己菜,不斷的請求增援。
高句麗增兵了,王言這裡本來就是兵力劣勢,以少打多,自然也要相應的增加兵力。
於是打了不到兩個月,雙方兵力就從十萬對二十萬,變成了十七萬對三十餘萬。並且這個數字不是終點,雙方還在繼續增兵,戰爭規模在不斷的升級與擴大。
這個時候後勤壓力就已經上來了,哪怕王言已經改革了後勤補給,還有海軍助力。但不斷逼近二十萬的兵力,對於整個的後勤體系也是一個挑戰。
二十萬兵馬,後邊至少有四十萬人忙活著後勤工作。不過相對於楊廣發百餘萬大軍,兩百餘萬後勤人員的規模來說,還是相形見絀的。
不過縱然如此,其實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了,大隋的家底兒確實挺厚才行。
但現在也不是極限,搞不好就要調動三五十萬大軍。畢竟高句麗不是白給的,人口不多,但是兵力不少,搞不好能弄出來七八十萬的軍隊,也算是能打。
若不能打,之前漢王帶隊幹了一次,也是幾十萬規模的大戰,那不顯得大隋很廢麼。
大隋也是很有戰鬥力的,畢竟也是南征北戰,四處打下來的麼,軍隊並沒有廢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王言能以少打多,這沒錯,但多就是多,兵力分散的餘地比較大。他也要防備著,高句麗偷了他的後方。
被偷後放無所謂,主要是死那麼多邊地的百姓,不值當。何況眼下邊地百姓都在為戰爭服務,不管男女,全都算是服了勞役,發動了起來。
百姓們也沒怪話,還是堅持相信王言。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王言調了船隊過來,直接從渤海進來送糧食。王言說了,一直管到戰爭結束,之後免稅三年。
不過這邊的地也沒有廢了,後防的守軍沒事兒幹,又不能出去參與押送補給之類的任務,那有專門的運輸部隊,所以王言直接發動他們幫著種地去了,速度相當快,也沒太耽誤生產。
戰爭持續著,一直到了冬天,打仗的激烈程度才有所下降。
因為太冷了,兵器都凍手。
儘管大隋的軍隊都配備了棉衣、棉褲、棉鞋、棉帽、手套,但長久在外,一樣也要凍透了去。再加上行軍、勞動等等易出汗,容易風寒等等。
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大隋這邊佔便宜。儘管高句麗也有一些大隋這邊販過去的棉花,但總也沒能給部隊供應上。所以在冬天的時候,大隋成功突破了山海關,打進了遼東地區。這算是戰爭的關鍵了,畢竟眾所周知,東北門戶就是山海關。突破了山海關,對南北來說都是一馬平川。
在遼東平原上可以放開了跑馬,許久沒有出動的突厥騎兵也到了大規模出動的時候。
王言這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穩步推進,不斷取得豐厚的戰果。往來大興報信的加急信差都連了起來,一天一個訊息。
楊廣以及文武百官,對於王言取得的戰果都是滿意的。
但同時也很擔憂,因為王言如果滅了高句麗,必然是要集結大軍再來一輪中原大族之劫的。
這一點看楊廣的紅光滿面就可以知道,王言打的越狠,楊廣的腰桿越硬。
對此,中原大族如同王言想的那般,一樣有著充足的認識……
他們沒有辜負王言的期望……
? ?日常感謝打賞、投月票、推薦票以及默默看書的好哥哥們的大力支援!
? (本章完)
喜歡影視世界從藥神開始請大家收藏:()影視世界從藥神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