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是說過了嗎?”其實那天王巨說了南方,不僅是他最後的提議,暗中還說了一件事,之所以有人反對,是因為宋朝得到南方無所幫助,說不定弄成了宋朝累贅。
但有了騰衝馬,有了烏蠻銅礦。有了交趾糧食,還能說是無所幫助嗎?
“說一說氣候,物產。”
“怎麼說呢?臣首先說大理吧。大理西部地區與川西差不多,善闡府一年氣候溫暖如春。如果是平原地帶,適合百姓居住。如果是山區,依然只能過著貧困的生活。不過氣候不算太惡劣。氣候惡劣的是大理的南部地區與交趾。兩者也略有不同,大理南部地區與交趾西北部地區,以多山為主,許多地區物產貧瘠。交趾東部地區以多水多河澤為主,物產豐富。”
“不過總的來說,不及江浙京東與河北平原適宜人類居住。但比陝西路的山區與河東路要好。雖然天氣炎熱,又有瘧疾橫行。多毒蚊蛇蟲,但正是因為這種氣候。糧食產量很高。我在大理曾與章子厚書信往來,他說了一件事,因為大量漢民遷移過去,帶來先進的耕作技術,有的百姓勤勞,一年三作,少數一些肥沃的土地畝產達到了近十石。”
這是極少數極端產量,大多數耕地,只是一年兩熟,畝產不過五六石。但就是五六石的畝產,在宋朝也是驚人的產量了。
“還有,與我朝中原稠密的人口相比,哪裡多是地廣人稀之所,大理又出產各種牲畜,只要百姓勤勞,官員引導恰當,多數百姓能迅速過上幸福安定生活的。”
“那個瘴癘呢?”
“陛下,所謂的瘴癘,並不是我朝傳言的那麼邪乎,分為三種,一種是蚊子引發的惡性傳染瘧疾,一種是飲食不衛生導致的惡疾,還有一種便是久無人煙,又聚集了大量腐積物,於是在空氣裡有大量有毒氣體,人冒然進去後中毒身亡。其實只要陸續開發,提高醫療條件,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就象現在的揚州地區,乃是我朝最好的地區之一。但在上古時候,因為多湖沼,氣候溼熱,成了大禹九州里的最下州。”
“朕聽聞一年有許多百姓因為瘧疾而死。”
“是有之,但陛下,中原各州一年因病而故的百姓難道還少嗎?特別是陝西路與河東路,因為西夏不停地入侵,百姓必須承擔著大量兵役力役,又有多少百姓因此而英年早逝?陛下,還記得鄭俠?”
“記得。”
“他說因為變法導致了大量流民,然而那場大災,就是沒有變法,難道沒有流民,相反的,如果不是變法,朝廷拿不出錢糧賑災,那樣的特大災害,說不定整個北方與東南地區就會盜賊四起了。是有一些災民因為胥吏過份斂財導致的,可那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以這一小部分代替整個國家。當真一葉就能知秋了?陛下,想要看黃葉,臣在春天裡能找到黃葉,在夏天裡也能找到黃葉……”
“正是,正是,”這句說到趙頊心坎裡,聽後大樂。
其實這一問也有背景的,有許多大臣將南方妖魔化,說害苦了那些移民。
但王巨就是不說,問題也不大,若是原來,遷徙過去了也就遷移過去了,幾乎與中原完全封閉起來,但郵驛改革後,普通百姓也能出幾個小錢,將書信送到故鄉的親人手中。當然,有一些百姓遭遇到了不幸,但大多數百姓還是比較滿意的。要知道冒然前去南方的百姓,有幾個百姓是能過得下去的,都是走投無路的百姓。但在南方,有那麼多充足的耕地,也意味著有了一條出路,難道還不滿意嗎?
甚至這一年的秋天,又有少數百姓自發地往南方遷徙。
趙頊又與王巨說了一會,起身回宮。
不久朝堂就傳出新的說法,行刺王巨的人乃是西夏人。
訊息傳到西夏,梁氏兄妹差一點氣得噴血。
但這案子也就結束了,王巨前往中書當職時,朝廷也下詔讓李定與楊遂帶著官兵返回京城。
…………
“中書啊。”王巨站在中書省門口,喃喃一聲。
如果不是這個參知政事,那來那麼多事?
王珪說道:“子安,你能來到中書,中書無疑是如虎添翼哪。”
“還要謝過王公。”
“這是某的職責指宰相必須朝廷推薦任用真正的人才)。”
“不過我初來乍到,什麼都不熟悉,還要王公提攜。”
兩人客套一番,踏入中書。
老王先帶著王巨到處轉,中書有很多機構的,什麼機構負責什麼,還有這些機構的主要官員,都要向王巨介紹的。
到了戶房時,老王繼續介紹著,然而王巨卻看著一個人愣住神……一個對宋朝影響巨大的人。
宋朝各個書法家有三個人被嚴重醜化低估,其中也包括這個人。(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