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是宋朝的權利中樞,因此機構龐大,包括舍人院、起居院、差遣院、考課院、審官院、審刑院、禮儀院、官告院、通進司、銀臺司等等各個部門。
比如對王巨很排斥的安燾所在部門審刑院,就屬於中書的直系下屬機構。
除了這些下屬機構外,本身還有著許多相關的部門,早先分成吏、戶、兵禮、刑、工、主事、班薄、制敕庫八房,後來又簡化成孔目、吏、戶、兵禮、刑五房,總稱制敕院,後來又新增了生事房、勾銷房,後面兩房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前面五房,因此又稱為中書五房。
五房又置有公事、堂後官、主事、錄事、主書、守當官等下屬,原先多是由曹吏擔任,又稱為堂前官、堂後官,配合中書宰相的。
到了熙寧時,經王安石提議,各房置設了檢正官,由正規官員代替了曹吏。
比如眼前的這個人,官職就是檢正中書戶房公事,還有三司使李承之早先就擔任過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又稱為都檢正。
官職大約與三司各司判官相當,為五品官,官級不算太高,薪酬也不是很厚,但因為這個部門負責著各地文書與中書宰相下達的承上啟下之作用,因此十分重要,也因為文官取代了曹吏,各個都檢正也有機會與宰相一起參與到國家決策當中。
因此官職不高,但實權很大。
韓絳曾嘆道,都檢正雖不奏事,但與執政無異。
呂惠卿正是擔任著都檢正官職後,迅速提為宰相的。
可能這個人眼下還不大起眼,但王巨可知道他的厲害。不僅如此,他還是宋朝有名的書法家。
宋朝有三個書法家被低估,最屈的就是宋高宗趙構。其次是秦檜,然後就到了這個人。蔡京!
後人說宋朝四大書法家蘇米蔡黃,這個蔡是蔡襄,這說法是錯誤的,蔡京書法是不錯,但缺少新意,仍是唐朝的嫵媚姿態。其實真正的蔡,是蔡京的書法!
蔡京不解,小心地說:“見過王公。”
他心中想。難道是因為木蘭陂,所以這個厲害的新副相,才對我關注?
宋朝三修木蘭陂,最後一次正是蔡京大力支援,屢次上書朝廷,朝廷撥下鉅款,才修建成功。
當然,這個人的才華誰也不能否認。
王巨心中忽然好笑,蔡京碰到趙佶,才成了有名的奸臣。但碰到宋哲宗這樣的主,能否成為奸臣?頂多一曾布罷了。
自己太小心了。
他額了額頭,算是打過招呼。
各部司轉過後。王巨開始正式工作,但開始做事仍是很小心的。後來王巨發現也就那麼一回事,於是對老王、蔡確、張璪說,兩廣、福建、雲南、交趾這五路的公務交給我處理吧。
還有誰比王巨對這個五路熟悉的?
也不過如此了,似乎又恢復到了他以前在軍器監那種默默做事,但不說話的辰光。
就連呂公著心裡面也在想,這小子並不是那種無事生非的人哪……
但這是不可能的。
這一天,王巨突然對蔡確與張璪說道:“鄉間有一戶人家,持有水碾一座。替百姓碾麥,每年可得工錢兩百貫。仍此人尤嫌不足。於是向百姓直接購麥碾粉,又將粉加工成麵餅出售。結果除去大量工錢,販賣成本外,每年只得五十貫。於是他第二年又只替百姓碾麵粉了,鄉鄰皆譏之。對乎?”
蔡確道:“子安,你想說什麼?”
如果按照這個小故事,這個水碾坊主做法是正確的,做錯了,難道繼續錯下去。因此好笑的不是這個坊主,而是鄉鄰。
但王巨冒然說出這個話,肯定大有深意。
“蔡公,張公,你們認為朝廷置市易司後,與原來的南方九路發運司週轉,那一個朝廷受益更大,那一個擾民更輕?”
市易司一年拋除各項開支,包括牙吏的薪酬外,純收入是一百多萬貫。
這也不是小收入了,想當初一個榷茶,從呂夷簡再到韓琦,數次折騰,最後朝廷才獲益一百來萬貫。直到王安石對蜀茶進行了更嚴厲的專榷制度,收入才激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