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年前
臨近臘月,連宿州這等溫暖之地也異常濕冷,天陰沉沉的,像連此地都醞釀著一場風雪。
即便如此,宿州府的熱鬧並不因寒冷而受半點影響,尤其宣王府前大排長龍,從早到晚人山人海。
這也是宿州百姓自發形成的習俗,進了臘月就是年,在臘月來前都要帶上一把自家的新糧到宣王府前,給宣王一家用來煮上萬民粥,算是祈福。
最初趙敏時來宿州時,宿州遠沒有今日的富庶,繁華倒是繁華,但遠在京都不曾來過宿州的皇帝不知道繁華之地也有苦處。
比如越是繁華,越是有四海商賈來此,越是有官到此地來搜刮一番,而這又興起宿州另一行當的熱鬧,尋花問柳地十步一家。
如此大的商機猶如肥肉,四處來的商也好,官也罷,誰不想分一杯羹,更何況那時候鹽幫私鹽案才剛了結,一些人斷了商機當然也得循著味道去啃下一家的皮肉。
地被四處而來的商賈佔了,大興土木,建造一座又一座奢華奪目的享樂之地,比如聞名北趙內外的那座不染閣,正是在趙敏時到宿州那一年完工。
宿州百姓怒不敢言,紛紛痛罵京官,背地裡不知怎麼咒罵皇帝一家。
在百姓心裡,皇帝是這天下最大的官,沒有皇帝首肯,這些人怎敢這般明目張膽做這等齷齪事。
以不染閣為例,本不是平民百姓能踏足之地,在建造之初自然也沒想過接待百姓。
能去其中享受的自然快活不必多提,受其苦楚的卻是連門檻都難踏進半步的平民。
地越佔越多,小小一個府城很快裝不下了,自然不得不往外擴建,這些人也是豬油蒙了心肝,膽大包天,連水田都填平了用以高築閣樓。
宿州府越繁華侵佔地越多,宿州百姓可播種收糧的地就越少,這是不必想也知道的事。
一時間宿州怨聲載道,甚至有人重壓之下喊著無糧送京的號子,想以此威脅宿州知府收斂讓步,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尋了旁人能治罪的死路。
當時的宿州知府正是一品侯門生焦文斌,他怒而抓了許多人,準備拉到街市口先砍了殺雞儆猴再說。
趙敏時來得正是時候。
勒令尚在侵佔田地的停工,從城外退回十裡,不準再佔種稻土地,抓了為首的幾個外商當場收進了宿州大牢裡。
趙敏時沒留情面,立時彈劾宿州知府懶政貪汙瀆職不作為,很快請旨摘了焦文斌的頂上烏紗,貶謫九品發配至澹州,很快來了新知府走馬上任。
在宿州百姓眼裡,趙敏時沒來前的半年,宿州都快朝煉獄去了,趙敏時來如神兵天降,是老天爺派來救他們於水火中的活菩薩。
其後趙敏時與宿州百姓一同下地插秧播種收稻,半點皇子王爺架子都沒有,很快宿州日子蒸蒸日上,商農和諧,再度輝煌。
對宿州百姓來說,趙敏時就是那夢裡都夢不見的好官好主子。
今年趙敏時遲遲不歸,宿州百姓心裡著急,憂心宣王殿下不回來了,對那位住在琳琅閣院深居簡出的瑞王爺自然也無甚好感。
有些時候有些人雖然什麼事也不曾做,但落在人眼裡也像根刺似的,生怕這刺落地生根,就此不走了。
眼看進了臘月,京裡總大張旗鼓來要米糧施粥,宿州百姓瞧不起,伸手要飯還這般強橫的真是聞所未聞,宿州人可做不來這等下作的事。
往年這時候宣王都該收拾著米糧四處施粥去了,今年直至眼前還沒有訊息,不會是……
百姓們心裡犯嘀咕,偶爾路過琳琅閣院也斜上兩眼,嘀嘀咕咕著想,這長得小姑娘似的小王爺總不能連這差事也搶了,要果真如此,還得再想主意了。
正瞧見有馬到,有人翻身下來,忙抻著脖子看上幾眼,看見有幾個扶著刀劍的又縮了縮脖子匆匆走了。
信差捧著信步履匆匆走,侍衛在後面緊跟著。
深冬時節琳琅閣院裡還花紅柳綠的,總有耐寒的還水靈靈的。
“王爺,我瞧這幾棵荔枝不過栽上數月,怎的長得如此快了?”
隱約能聽見人說話聲了,送信的緊著步子過去。
“王妃真是巧手,先前這幾棵苗都要枯了,她不過來瞧了兩眼便有法子治好。”
“這數月間,殿下侍養花草倒也頗有心得,小生瞧這株水仙生得格外好,不枉殿下每日仔細來瞧幾回。”
“囉嗦。”
花叢中在剪枝的人直起身子,不耐煩蹙眉掃身後的書生一眼。
“叩見瑞王殿下!”
一眾人跪下,信差雙手捧起聖喻。
手中剪刀放進李不為手中,趙宴時垂眸看地上一眼,吃驚急忙道:“可是皇兄陛下總算允我回京的信?大皇兄總算要回宿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