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升不慌不忙,拱手說道:“陛下,臣並非不認同祖制,而是認為時勢不同,政策也當與時俱進。”
“當初太祖爺劃分士農工商,是因為大明剛剛立國,需要士人治國,需要農戶耕種,工商業次之。而今我大明已有兩百七十餘年,在科舉之下,民間可以穩定向朝廷輸送士人,農戶的耕種也趨於平穩,正是工商業大力發展的好時機。如果錯過,便會止步不前,遲早有一天,會被海外蠻夷甩在身後,其後果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譁然。許多大臣紛紛搖頭,表示不贊同。有人低聲議論:“此人竟敢妄議太祖爺的國策,簡直是膽大包天!”
朱由檢卻顯得頗為感興趣,抬手示意眾人安靜,問道:“林卿家,你繼續說下去。”
林日升繼續說道:“陛下,臣在《商論》中提到,士農工商四者,無士不興,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此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今我大明雖然國力強盛,但海外蠻夷如荷蘭、葡萄牙等國,憑藉其強大的工商業和航海技術,不斷向外擴張勢力。如果我們不重視工商業的發展,遲早會被他們超越。”
張忻冷笑一聲,反駁道:“林主事,你這是在危言聳聽!我大明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豈是那些海外蠻夷可比?再說了,工商業不過是末業,豈能與士農相提並論?”
林日升不卑不亢地回道:“張尚書,此言差矣。工商業雖為末業,卻是國家財富的重要來源。如今鐵價暴漲,正是因為礦山開採不足,供應短缺。如果我們能夠規範礦山開採,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不僅可以增加稅收,還能穩定物價,緩解民怨。反之,若一味壓制工商業,只會導致經濟停滯,國力衰退。”
這番話說完,其他人倒沒什麼,只覺得是危言聳聽。
不過,朱由檢卻大受震撼,他想到後世閉關鎖國的大清,被西方堅船利炮敲開國門的場景……
張忻說道:“我不跟你講那些有的沒的的,今日們就說生鐵,市面上生鐵價格暴漲帶來大量惡劣後果,戶部究竟該不該負責?”
林日升不卑不亢,說道:“按照下官推測,鐵價已經過了最高位,今日必然大跌,然後跌回原價,最終大概維持在六百錢上下,趨於穩定。”
張忻忍不住發笑,說道:“你憑什麼這麼肯定?鐵價漲跌豈是你一個主事能預料的?若是今日鐵價不跌,你又當如何?”
林日升神色從容,拱手回道:“鐵價漲跌雖受市場供需影響,但也有其內在規律。下官近日走訪了市場,發現鐵價暴漲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朝廷放開礦禁後,民間資本湧入,但礦山開採需要時間,短期內供應不足;其二,科學院對鐵料的需求激增,進一步加劇了供需失衡;其三,部分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
“然而,隨著礦山逐步恢復生產,供應量增加,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鐵價自然會回落。”
“下官已從戶部調取了各地礦山的開採進度,最近這段時間,遵化、灤州等地的礦山已經陸續出鐵,供應量正在增加。”
張忻聽罷,眉頭緊鎖,顯然對林日升的解釋不以為然。
他冷哼一聲,說道:“你這些話不過是紙上談兵,若是鐵價不跌,反而繼續上漲,導致民間械鬥加劇,百姓怨聲載道,戶部可擔得起這個責任?”
倪元璐忍不住反駁道:“張尚書,你差不多得了啊!刑部的案子也要怪在戶部頭上?”
張忻撇了撇嘴,說道:“還不是你們戶部的人大放厥詞,說今天的鐵價能降到八百文,難道你們戶部的人還會未卜先知不成?”
倪元璐雖然不情願,但是心裡也是這麼想的。
畢竟昨日的鐵價還在九百五十文,今天驟降到八百文,確實有些不可思議。
可是,林日升堅持道:“只要能掌握經濟執行的規律,就能預知市場走向。鐵價的漲跌並非無跡可尋,而是由供需關係、市場預期和政策調控共同決定的。下官雖不敢說未卜先知,但透過對市場資料的分析和對礦山開採進度的瞭解,可以推斷出鐵價的趨勢。”
倪元璐聽到這裡,忍不住低聲小聲提醒:“你代表的是戶部,說話可要慎重,想好再說!”
林日升臉上波瀾不驚,拱手道:“請尚書大人放心,下官所言皆有依據。只要鐵價有下跌的趨勢,必然是暴跌,八百文還是保守估計。”
張忻聽到這裡,忍不住冷笑一聲,譏諷道:“真是大言不慚!我看你們戶部乾脆也別管錢糧了,去欽天監看星星,預測未來吉凶,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