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情不自禁》,說的是一個職業電影的故事,講述的是計程車司機和乘客的恩怨糾纏,從醉酒洗車,再到陰差陽錯,最後抱得美人歸,妥妥的愛情故事片,觀眾最喜歡看了。
而《我的兄弟姐妹》,寫的是農村人北漂的故事,都很有時代感。一個男人,讀了大學之後留在了大城市,而他的兄弟姐妹都在農村,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觀念變革的問題,算是膚淺的探討了中國幾十年來的社會變遷……
因為劇本好,方既明都很大方,說過了只要不超過預算,公司全力支援。畢竟啟用的都是新人,片酬也不算多。
於洋是知道的,所以他才想自己拍一部電影的想法。
憑什麼剛剛進來的導演都能拍電影,他是“從龍功臣”,居然沒有男一號的待遇?
方既明也知道他的心思,也給了他一部。
其實,這些小成本投入的電影,才是最賺錢的。
別看票房就那麼一點,但只要回本後,剩下的都是純賺。不僅後期能開發光碟,還能賣給海外版權、賣給電視臺版權、賣給網站版權……一部電影的純收入,不完全統計幾乎是票房的兩到五倍,甚至有的厲害電影能去到十倍以上。
因為這樣,也出現了很多地下電影。
所謂的地下電影,就是不經過有廣)關部電)門稽核的,什麼手續都沒有,就開了機器拍好了,剪輯好了,拿去國外參賽、上映都有,更多是製成光碟賣,要麼是在錄影廳裡放……這些個人,以電影界的西北圈最為著名。還別說,一部就幾十萬成本的電影,經過參賽包裝、光碟售賣等等渠道,最後竟然能賺個幾百萬,不可謂不厲害。
但隨著近些年的票房水漲船高,一些西北圈的導演也開始轉型了,要拍過審的電影。
不管怎麼說吧,只要能促進國產電影的發展,都是一件好事。
這不,隨著《射鵰英雄傳》的火爆,有觀眾就呼籲出電影版了。
事實上,長篇武俠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很困難的,因為時長的限制,很難在一部電影裡把故事說清楚。
上輩子拍得最出名的《射鵰英雄傳》,是1977年香江邵氏電影公司投拍,張徹導演的,一共拍了三部,才算是把一個故事講完整。方既明覺得,如果拍《射鵰英雄傳》,那麼選取一個片段進行改編,就好像《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一樣,那才能拍得好。
不然的話,一部電影投入那麼大,又分那麼多部,票房好不到哪裡去的。
觀眾喜歡看的電影,是相對完整的故事,然後在這個故事的下一部,再展開新的故事都行。但如果三部是完整的一個故事,這就很考驗導演的功力了。
改編電影的事不急,就算拍,也是幾年後的事了。
現在最要緊的,是讓年輕的導演成長起來。方既明知道,這些導演未必都會長期留駐東方夢工廠,不過沒關係,東方夢工廠可以做黃埔學校,為國產電影培養人才。
喜歡其實我只是想演戲請大家收藏:()其實我只是想演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