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太歲官婿 > 第四百零三章 論策(上)

第四百零三章 論策(上)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世子橫行天下 大秦:開局忽悠嬴政造反 最高潛伏 新刺客列傳 瘋宋 三國之劉備崛起 大唐逍遙小神醫 冒牌韓信 我大梁太子,絕不登基 水滸之亂世風雲 大秦:開局覆滅十萬匈奴 最強特戰教官 喜羊羊與灰太狼黎明 史上:最強二世祖 我在古代的種田大空間 帶著系統修歷史 大隋生存攻略 三國袁耀傳 醫館笑傳之我就是衙內 我的無限歷程

天開始下著濛濛細雨,讓整個江南蒙上了水汽,也為江南增添了迷濛與神秘。

夾雜著雨滴,輕風吹拂進沈府的庭府庭院裡邊的園林裡,這些融匯了古典藝術的建築,是溫陵與世無爭,清新淡雅的最好代表,它沒有皇宮的霸氣,它是在外漂泊久了的人,最溫暖的家,淡雅而又玲瓏,憑欄木雕,鏤空花窗,亭臺樓閣,園林的美,是溫陵最好的詮釋。

冉冉檀香透過窗,眼前的溫陵,宛如一幅濃墨淺彩的水墨畫。

桌上,一杯熱茶冒著熱氣,與煙雨混在一起,看不分明瞭。

唐逸被雨景吸引著,傅院長則是陷入某種情緒當中,緩緩說道:“科舉制度延續上千年,期間多有變化,不變的是難難考,老夫列舉一下作為開端的大唐朝吧。

大唐的科舉尤其是進士科以難度高聞名,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即便是憂國憂民的詩聖杜賦一輩子沒能考上進士,而另一位大文豪韓敘從二十歲開始考進士,三次不中舉,第四次考中,這年韓愈二十五歲,完全稱得上是天賦異稟。

大唐的科考先是在地方進行鄉試,透過的人再到禮部參加正式考試,鄉試透過的名額是每郡一到三人。

禮部的進士考試共有兩道大題,第一題為策論,根據考官出的論題寫文章,一共有五個論題,也就是要寫五篇文章,其中既有時政,也有儒家經典和歷史題目。

第二題為帖經,類似於的古文填空,考生只需考死記硬背。

策論帖經全部透過的算甲等,策論和帖經都透過四道以上的算乙等,其餘為不合格。這兩道大題後又改成詩賦和經義,前者是寫詩作賦,後者是標明經書文句的義理。

韓敘參加科舉時還要加試第三題,內容是《老子》。

當時每年考中進士的大約有二三十人……考上進士只是獲得進士身份,不能馬上做官,還要參加吏部的選官考試,韓愈這一考就考了九年,直到三十四歲才考上,當時還有獲得進士身份但二十年都沒透過吏部考試的。吏部考試是面試加筆試,有四個要求,一是身材挺拔,二是言辭明辨,三是書寫美觀,四是文理優良。嗯,大朝的科考的確有些苦難……”

雖然不知道韓敘是誰,但能夠被傅院長如此推舉,想來在大乾歷史上定也是位能人異士,即便如此這樣的人才,參加科考也要考上九年之久。

考試時間如此之久,倒是讓唐逸想起前世的科舉的例子——范進。

范進總是被大家笑話,但不要忘了他考上舉人的名次——廣東省第七名,而且這考試還是三年才舉行一次,想想這是個什麼概念吧……至於被大家瞧不起的窮酸秀才,要經歷縣考、府考、院考三級考試且全部透過後才能獲得資格,其中光是縣考就要考至少五場,每場都要淘汰若干人。在清朝中後期大約每年產生二萬五千名左右的秀才,全國共有四十六萬,比例略高於萬分之一,比現在華夏國的博士畢業生比例高一點,遠低於研究生畢業生比例,所以,事實上范進五十多歲才考上秀才真的沒什麼丟人的。

傅院長微微停頓,說道:“如今大乾考試自然不可能如此之久,老夫一直認為,策論之道的技巧,便是“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則不溢”。文辭要富有氣勢,像吹得很遠很遠的勁風,像湯湯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過分。簡言之,就是要求策論的語言文字要有表現力,要合乎文章的體式。”

“三王時期,君主與臣的賢能等同,所以,主臣之間,便同心協力,共同謀劃如何治理天下;在大周滅亡,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當時的,五霸比不上其臣子賢明,所以,便將政事交託予臣下辦理。這正符合不棄神明之德,不廢聖賢之名,因此,他們才能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建立功德。

人們總是把的科舉視作八股文的考場,以偏帶全,認為那就是不可取的老傳統。

其實不然,在大唐時期,朝廷開科選士,向來以“策論”作為主攻,文采飛逸者更好,但你的見解獨到,才是上上之選,故我才會一開始說道,聖上就當時的時政、農事、民風等問題出題,由考生對答,這就是對策。

譬如皇帝問你,如何征服西夏,你來提出自己的想法、見解和觀點,策論做得好,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進入翰林培養。只可惜今人必須才加科考才行。”

唐逸對此非常認同,若是用他現代的目光卻看,再同將高考同科考進行對比,不難發現,高考制度一直是以“掉書袋”為中心,考試的內容,無不是以你記住了書裡的多少內容作為考試的依據,“論”一直以來,都沒有被重視。

反觀古代,士子聚會、將官言事、百官奏摺、朝廷議政,無不是言來論去,討論為綱,談天論地,以見解評高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是建立在《貞觀政要》諸位官員的經邦論道、極而言之的基礎之上,故有“一言興邦”,正是此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古人的策論集子,有論治黃河的,有論養軍馬,有論財賦稅收的,有論辦學治軍的,當然也有討論剿、撫夷人這樣的實證之事,說的也都是國家大事。

其論也,除了篇篇充滿了對人性的分析以及高度的政治智慧,附帶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文筆也好得不得了。

古人的策論寫得這樣好,但是如果把古代的“策論體制”搬到現代來用,不得不承認情況會變得非常糟糕,這樣的觀點似乎有些矛盾,其實不然,因為古代的文人都是讀八股出身,四書五經很熟悉,仁義道德很熟悉,但那班君子除了心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氣”直衝腦門子外,一般來說是弄不清黃河幾個彎的,也不知道馬尾巴有什麼用,治學只會教八股,當然還有策論,治軍則未必知道一千兵一天吃幾百斤米的,而偏偏治黃、養馬、教育、國防、外交都是人命關天、國運關天的大事情,聽憑這樣大言炎炎的書呆子胡鬧,自然是會讓資訊發達的老百姓提心吊膽,放不下心睡不安穩。

有些所謂的磚家,亦是如此。

古人寫策論固然有書呆子胡言亂語,今天寫策論的難道各個都是諸葛亮重生嗎?你大國小民苛古而寬今,是何道理?

其實唐逸也知道,古代的書呆子並不見得比現代的書呆子更蠢,但是古代的策論作家有個現代同行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這些前輩們都同時是一種叫做“官”的東西,這些東西寫出策論來是要給聖上看,而皇帝看了一高興,很有可能真的就拿著那張破紙簽名蓋章,檔案下發,用來治黃養馬收稅練兵了。

結果怎麼樣?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