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8AEPXA:祝福
【我們的犧牲太多了,如今當對他們十倍奉還。】——冼輝在天西機械株式會社舊址和尼古拉·克魯科夫的談話,1982年。
……
1984年12月,前後持續長達一年的東孟加拉危機終於毫無懸念地落下了帷幕——在印軍大張旗鼓地干涉之後。東孟加拉的巴基斯坦軍隊在印軍狂風驟雨般的打擊之下幾乎沒做出什麼像樣的抵抗就遭遇了全面失敗,只得退守達卡以等待外部變化,然而巴基斯坦軍隊在西線的大敗又給了守軍當頭一棒。就在東線的巴基斯坦將軍們舉棋不定之時,12月11日開始的一連串混亂直接導致大半巴基斯坦士兵徹底喪失了戰鬥意志,從而為他們的命運敲響了喪鐘。
輿論對於戰爭最後階段的那些蹊蹺事有不同的說法,而且各方之間幾乎沒能達成一致。德國有關媒體的說法是,東孟加拉的巴基斯坦指揮官們因為自知繼續負隅頑抗毫無意義而深明大義地選擇了投降;印度媒體的描述和德國媒體大致相同,但他們幾乎都會在報道中重點提到印軍已經在此前說服許多巴基斯坦軍官和士兵放下武器;被打得慘敗而仍然嘴硬的巴基斯坦在輿論戰上沒有認輸的跡象,不過他們除了將被俘虜的軍官一律稱之為叛徒並否認所謂深明大義一說之外並沒有能夠更加令人信服的言論。
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其實並不關心整個印度地區的美國人則一如既往地發揮了百家爭鳴的特色,可謂將所有意見都包括在內,更有另一些駭人聽聞的訊息不脛而走。這些小道訊息的內容同前些日子巴基斯坦軍隊剛剛困守達卡時的內容大同小異,無外乎是巴基斯坦軍隊或是其他在東孟加拉的土地上戰鬥的軍隊製造了一些不該被公之於眾的怪物——當做茶餘飯後的笑談還差不多,若是身居高位的發言人想要以此為據來指責敵國則需要更多的直接證據。
東孟加拉的陷落在12月中旬已經成為定局,但巴基斯坦軍隊還沒有放棄垂死掙扎。儘管印軍已經在西線攻入西巴基斯坦上百千米,更多忠誠的旁遮普士兵和俾路支士兵仍然要為了保衛他們的家園而戰:不像孟加拉人,他們沒有拋棄這裡的理由。
一時間,國際社會都屏息凝神地等待著印軍的下一步舉動。已經成功地佔領了整個東孟加拉取得了最近幾十年來在和巴基斯坦長期對抗的過程中所能獲得的最大戰果,而印軍看樣子正要一鼓作氣將巴基斯坦從地圖上抹去、實現兩代元首父女的夙願。
……但一直保持著謹慎的印度人卻並沒有被狂喜衝昏頭腦,新德里和柏林之間的每一次聯絡都會讓滿頭大汗的文官和將軍們更加地焦慮。他們的命運有一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另一部分則被掌握在目前規定新國際秩序的勝利者手中。過去為他們創造了獲得自由的良機的盟友,如今日益成為限制他們前進腳步的枷鎖,沒人知道這種脆弱的互信究竟能夠維持到何時。
就在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會議員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對盟友過於苛責並計劃亡羊補牢、重新啟動對巴基斯坦的大力支援時,印度的【盟友】插手了戰事並建議雙方停火。來自柏林的訊息讓擔心地區局勢發生劇變的人們放心了不少,至少德國人現在還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印度獨霸南亞。
巴基斯坦做出了一些軟弱無力的宣告,可看到事態有所轉機的合眾國並不願意投入更多兵力,而還在被阿根廷糾纏的英國同樣一籌莫展。無奈之下,尊奉教法的將軍們同意了德國人的要求,痛苦地承認了他們已經戰敗並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幾乎全是孟加拉人。
談判還在進行著,卻總有一些人比公眾更早地瞭解到內幕,比如需要隨時監督著各方一舉一動的駐印德軍。孟加拉危機以如今的狀態收場,對於大部分遠涉重洋到印度為了維護德意志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軍官們而言都是一件值得他們放鬆下來去好好慶祝一下的喜事,可他們很快就會被新的工作壓倒了。危機和戰爭會有結束的那天,工作則不會。
“根據駐印部隊總司令部的命令,我部需要在未來2到3個月內協助監督印度和未來新生的孟加拉人國家之間移交爭議地區的工作。”端坐在會議室中的第9空降師師長巴赫中將仍然以令人昏昏欲睡的語氣念著他的講稿,以至於在座的全部軍官當中無人能打起精神,“另外,上級要求我們對可能到來的第二輪孟加拉危機保持高度警戒狀態……一旦其中一方失控,我們就必須迅速介入。”
打著哈欠的軍官們接過長官遞來的材料,他們心中的不滿仍在積蓄。這些或多或少都掛著勳章的軍官當中有一多半幸運地不必在孟加拉危機期間前往東孟加拉為自由戰士們充任顧問或提供其他支援服務,但他們的工作量在那期間有增無減。位於西孟加拉的第9空降師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監督東孟加拉戰況的工作,自由戰士和巴基斯坦軍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必須被他們記錄在案後報告給駐印德軍總司令部,而十分憂心戰況的駐印德軍有時候還要格外防備試圖火中取栗的印度人。
在所有參加會議的軍官之中,約阿希姆·汗少校是在東孟加拉出差時間最長的人,並無其他人與他同享這一殊榮。然而巴赫中將卻沒有給約阿希姆放個假的意圖,倒黴的約阿希姆剛從東孟加拉返回就不得不面臨著堆積如山的公務和其他一些瑣碎的雜務——這可能和參謀連的原負責人都跑去東孟加拉出差有直接關係,但約阿希姆本人私下裡仍然抱怨說接手工作的人至今未能適應環境足以證明其無能。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談判還沒有結束,而駐印德軍的命令無疑已經宣佈了最終結果。在場的軍官們都從中感受到了祖國在南亞大地上施加的強大影響力,他們再一次衷心地為自己站在勝利者而非失敗者或被支配者一方而暗自慶幸。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的事情就讓那些傢伙去自己處理吧,公正的德國人已經給出了相當公平的裁決。
約阿希姆·汗翻了翻檔案,而後強迫自己打起精神繼續聽長官的講話。這檔案的字裡行間都透著一種讓他很不舒服的氣息,他也說不清楚其中有什麼異樣。在東孟加拉的經歷似乎讓他改變了許多,又似乎什麼都沒能改變。
“……總之,我們也許還能勉強享受一個輕鬆的聖誕節。可以預見的是,我們會在交接過程中遭遇很多武裝衝突,而且孟加拉人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決心去解除混雜在幾千萬人之中的那些民兵的武裝。如果這些民兵組織由於自身的利益或乾脆是短視而一意孤行、對抗我們的相關決議,屆時我們就要動用武力了,但這事最好讓孟加拉人自己解決。”拿著放大鏡低頭念稿子的巴赫中將鬆了一口氣,“詳細工作等我部和拉赫曼上校——”
“長官,他現在是少將了。”坐在師長旁邊的參謀長洛赫中校不失時機地提醒了一句。
“哦,對。等我和拉赫曼將軍談完了之後再說,這事不是很急迫。”巴赫中將點了點頭,他完全沒有為自己剛才的失誤而感到困擾,“散會。”
一路小跑著回到辦公室的約阿希姆把檔案拿出來又看了幾遍,上面的字眼證明他那位忠誠副手的判斷一點都沒錯。為了維持地區的平衡而做出一個同時得罪所有人的決定,這正是過去千百年來無數霸主苦心維持著已有勢力範圍時的醜陋模樣。印度人因白白遭受了孟加拉危機引來的千萬難民和戰爭對經濟重創之苦卻一無所獲而怨恨自我感覺良好的盟友,而孟加拉人對德國人的感激之情很快就會在他們得知德國人擅作主張地把東孟加拉邊境地區的部分土地割讓給印度之後煙消雲散。一想到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之間的那些糾葛,已經把歷史課學到的東西都還給了中學老師和軍校教員的約阿希姆就感到頭疼。
當然,等到訊息公佈之後,一定會有人說這是一份讓德意志的盟友實現雙贏的協議:印度人既解除了東部的威脅又獲得了戰略要地,而孟加拉人則拿到了寶貴的自由。只有時間能證明這些評價究竟是真知灼見還是痴人說夢。
在1984年的最後幾天裡,結束了東孟加拉戰事的人們分外地忙碌。孟加拉人自不必說,他們得從頭開始在廢墟之上重建自己的家園,而且他們還得提防著眼睛直冒綠光的印度人和態度尚不明朗的德國人。那些由於種種原因而沒能及時地返回印度的德國人則悲劇性地發現他們得跟著孟加拉人完成那些堆積如山的重建工作,這是執掌著新時代自由世界的盟主對地球另一頭的自由戰士們釋放出的善意訊號:永遠要記得究竟是誰幫助他們贏得了自由。
熱鬧的聖誕節剛過不久,一個接踵而至的噩耗導致德國人的重建工作又被拖慢了不少——12月28日,德國前總統漢斯·斯派達爾一級上將在老家梅青根去世,德國人按慣例為其舉行國葬並下令全球各地相關機構舉行哀悼活動。國防軍的多位高階將領在葬禮上回憶了老將軍當年協助由國防軍和SPD地下抵抗運動組成的密謀集團推翻NSDAP的義舉,儘管當天同樣有些報刊不失時機地指出這位前總統似乎並沒有什麼積極的反NSDAP活動。
不必德國人提醒,德意志的盟友也採取了多種不同的哀悼形式。那些因德軍的奮戰才從前宗主國手中奪回自由的人們往往熱情地將德國人視為自己的救世主,其盛況從當年橫掃亞洲的君特·馮·克魯格元帥病逝時德國的亞洲諸盟友反應中可見一斑。其中的種種雜音不足為慮,然而這回的雜音卻大得讓柏林方面終於沒法忽視了,因為就在12月31日,一則有關南亞戰事談判的【秘聞】突然被公之於眾,隨即在整個南亞掀起了對德國的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