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第一臣 > 第五百五十四章 徵調令

第五百五十四章 徵調令 (第1/3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色淚 滿朝奸佞,你要我當千古一帝 冥王逼嫁:驅魔少女,Go! 紅樓後續 渡邪錄:翡翠夢境 太歲官婿 大唐第一臣 水滸大潑皮 北胤前傳 八關鎖鳳邑,公子褐裘來 最強猛士之漢末崛起 布衣小書生 抗戰之扞衛者 大唐:從為李二批命開始 大唐:開局熊孩子,舉報親爹李二 三國之重生劉莽 宋吹 奇門現代錄 謀略南陳 裂石響驚弦

見皇帝陛下臉色不停變換,似是心事重重。

盧寬何其機敏,立即下座拜道:“陛下若有差遣,臣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李世民眉頭一挑,朗聲笑道:“還是僧奴知我”,當即伸手虛扶盧寬起身,“赴湯蹈火也不至於,只是朕還真一事,或許非卿不可”。

盧寬聽得大喜,忙是說道:“臣任憑驅使”。

他雖然出身顯赫,世代公卿,但他並沒有相應的功績,在滿朝重臣之中,並不出彩,盧寬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

“聽聞近期突厥政局多有異變,然我朝對於突厥中樞知之甚少,尤其不知其人事職責,不知其重臣秉性及其所長,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朕有意遣使往突厥一行,查探突厥高層重臣之虛實,僧奴你博學多才,更兼聰敏多智,最是適合,不知僧奴可願走這一趟?”

李世民再三思慮,終究是忍不住心中的熱切,對盧寬語重心長的說出這一番話。

聽得李世民的話,盧寬心裡一震,出使突厥……這是一個機會,同時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差事,若是成功回返,那必將是大功一件。

但也有可能回不來,突厥斬殺使者、囚禁使者甚至於放逐使者,這些事頡利可汗全部幹過,特別是晚年的頡利可汗,他才不顧禮節,只是隨性而為,看得入眼的人,他以禮相待,看不過眼的話就只能看他心情行事。

比如武德初年,李淵派遣太常卿鄭元璹出使突厥,恰逢處羅可汗病逝,頡利可汗繼位,頡利便將鄭元璹囚禁,終年拘禁,不許外出。

直到三年後,李淵再次遣使,贈予厚禮,頡利這才將鄭元璹放還。

李淵看到飽經風霜的鄭元璹,大為感動,直言道:“卿在虜庭,累載拘繫,蘇武弗之過也”。

後來偽鄭王世充在敗亡之際也曾遣其弟王文素出使突厥,然而頡利可汗直接將使者斬殺,真可謂是率性而為,完全不顧禮節,稱之蠻夷,甚為恰當。

由此可見,在這個時代,出使真不是一個輕鬆的差事,尤其是出使蠻夷之地,既不講理也不講禮,一個不慎,便是身死他鄉。

但是面對李世民這番話語,盧寬不可能拒絕,他也沒想著拒絕,當即應諾,“臣必不辱命”,這是他正名的機會。

“好”,李世民面露喜色,“鄭德芳現在薛延陀,僧奴抵達突厥後,或許與其聯絡,務必當心,朕在長安等候佳音”。

鴻臚卿鄭元璹,字德芳,數月前奉命出使薛延陀,執行分化突厥之計,冊封薛延陀首領真珠夷男為乙失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簡稱真珠可汗。

鄭元璹這一趟出使並不僅僅是冊封,還在暗中策反乙失夷男,分化突厥,這個目的已經可算是陽謀。

據說頡利可汗聞訊大怒,多次詰問乙失夷男,只是乙失夷男態度模糊,並未表態。

盧寬鄭重應諾,他其實直到現在還沒有明白李世民的真正用意,而李世民也不會明言。

因為那件事情,自薛收死後,天底下只有一個半人知道,一個人是李世民,另外半個便是高衝,至於為何說是半個,因為高衝只知道一半,更或者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那是高衝的一句無心之言。

當年李世民圍攻洛陽而不得,王世充據洛陽堅城固守,河北竇建德來勢洶洶,救援王世充,李世民只得命大軍繼續圍困洛陽,他則親率鐵騎前往虎牢關,以迎戰竇建德。

最後的結果,天下皆知,玄甲鐵騎大破鄭夏聯軍,秦王府司馬高衝在車騎將軍楊武威和白士讓的協助下,生擒夏王竇建德。

但世人不知道的是,在夏王竇建德屯兵汜水之畔牛口渚的時候,李世民僅領高衝、薛收二人,登上虎牢關外的鵲山。

高薛二人,一個是臂膀,一個是耳目,李世民站立山巔,言語再也沒有遮掩,不僅表達對竇建德大軍的擔憂,更是表達出北方突厥的憂慮,那時候的李世民,第一次感覺到身心俱疲。

王世充據城固守,作為天下第一城,洛陽城高牆厚,府庫充裕,竇建德率河北山東之兵,來勢洶洶,再有突厥雄據北方,虎視眈眈。

這個時候,一旦李世民大軍折在年前關東,那新生的大唐政權,極有可能會毀於旦夕之間,其壓力之大,不言而喻。

對此,高衝不以為然,因為他那個時候很是清楚,歷史軌跡並未偏離,於是將破局之計道出,最終依舊在牛口渚生擒竇建德。

至於突厥,高衝當時更是隨口一言:“咄苾行事無忌,率性而為,若可遣人獲其信任,亂其國政,以期分化各部,那突厥雖有百萬眾,亦不過一盤散沙,不足為懼”。

高衝心裡清楚東突厥未來的結果,所以有此一說。

聽得高衝這隨口之言,李世民心裡一凜,在高沖走後,李世民便是尋到薛收,二人密議一夜,誰也不知道他們那一夜在商議何事。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