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多年來政治敏感使得寧長真明白,雞蛋不可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暗中支援侄子寧道明起兵反唐,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明目張膽的造反,對外宣稱只是固境自守,然後由寧道明去攻城略地。
至於寧純對外宣告,忠於朝廷,絕不附從寧氏謀逆,寧長真也並沒有表態,甚至心裡在想,如此也好,一旦寧道明那邊有個差池,寧純這邊也是儲存寧氏實力。
但是寧長真沒有想到,寧純竟是發兵攻打寧道明,還將寧道明給殺了,這就讓寧長真真是氣憤了。
在寧長真看來,無論如何,寧道明這是在給欽州寧氏打江山,一旦中原有變,寧氏便可以繼續割據嶺南,無需受制於人,寧純此舉已經完全背棄寧氏了,所以寧長真才會如此憤怒。
下意識地便要發兵,懲治寧純這個家族敗類,但是聽到高衝赴任嶺南經略使的訊息,老奸巨猾的寧長真很快就醒悟了。
看來中原的局勢並沒有猜測中的那樣亂,李世民終究是坐穩了皇位。
寧長真閉目沉思,寧洄藻也不敢打擾,只在一旁靜靜等候。
良久,寧長真睜開眼睛,眼中綻放出一絲厲色,“高衝現在姜州?”
寧洄藻不明所以,只是點頭。
“將寧道明逐出宗族,即刻領兵,開赴越州,征討叛逆”,寧長真沉聲吩咐道。
“什麼?”寧洄藻一驚,“不是去姜州攻打寧純?”
“蠢貨”,寧長真皺眉訓斥道:“七郎已經死了,再去姜州有何意義。
高衝這一來,高州馮談兩家也打不起來,及時止損為上,你速去越州,隨便抓著餘逆斬殺,趁高衝還沒反應過來先把越州抓在手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寧洄藻恍然大悟,立即應諾。
等寧洄藻走後,寧長真躺在軟榻上,眯著眼睛,迎著日光,陷入沉思。
看來打壓馮氏、割據嶺南這個目標是難以實現了。
寧道明太過廢物,起兵兩月才攻下姜州兩縣,還有一個馮暄,出工不出力,一直以來不願出兵高州,談殿那邊也是拿高州馮盎沒有辦法,你來我往的互相攻打,一直也分不出勝負。
對於高衝,寧長真深有了解,作為李世民的心腹重臣,既然來嶺南了,那說明李世民即位一切順利,想要渾水摸魚,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而馮盎那廝,向來沒有大志,只願臣服中原,安穩度日,聽聞馮盎對於高衝也是相當敬服,現在寧道明身死,馮暄被擒,再有高衝相助,談殿肯定找不到便宜。
嶺南,亂不起來了。
想到這裡,寧長真對於寧純便是心生恨意。
如果不是寧純出兵,寧道明無論如何也將掀起一些波瀾,也會牽制住高衝的精力,也不會導致如今局面。
看來要想辦法把寧純整下去,他跟家族不是一條心,沒必要久留。
還有白州龐氏,自尋死路,百多來年,白州龐氏便是依附於欽州寧氏,仰仗寧氏鼻息生存,龐孝泰之父也曾經在寧長真麾下任職。
實在沒有想到,龐孝泰這廝竟然敢臨陣反水,詐開城門,寧長真聽得很清楚,若非龐孝泰奪門,封山城絕對不會輕易破城。
寧長真暗戳戳的將這些人記在心裡,繼續謀劃著。
與此同時。
高州,高涼城。
高州都督馮盎也是受到訊息,驚詫之餘便是大喜。
沒想到寧道明大張旗鼓的扯旗造反,竟是如此草率的兵敗身死,對於高衝統管嶺南八府之政,馮盎更是欣喜萬分,他沒有野心,不會覺得受制於人,反而對於高衝非常敬服,若有高衝執政,相信嶺南也不會這麼亂了。
在這一點上,高州馮盎和白州龐孝泰很是相像,二人都沒有野心,只願意待在家鄉安穩度日,只希望自己的族人遠離戰火。
其實若以高州馮氏、冼氏二族的人望,馮盎若是在隋末起兵,一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但是馮盎一直做到嶺南總管,佔據二十州,寧願依附楚帝林士弘,也不願自立稱王。
林士弘在大業十二年,自立稱帝,立國大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號稱據地五千裡,擁兵三十萬,其疆域北起江州九江),南抵廣州番禺)。
然而實際上,林士弘真正掌控的地區也只有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贛州)等贛江流域,嶺南地區全部是馮盎掌控,只是名義上依附於林士弘而已。
喜歡大唐第一臣請大家收藏:()大唐第一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