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突厥汗國的大可汗是阿史那攝圖,號沙缽略可汗。
沙缽略可汗是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門的孫子,按照輩分,阿史那玷厥便是沙缽略可汗的叔父。
但是阿史那玷厥叔侄二人不睦,互相攻伐,再經過隋朝的分化之策,突厥汗國開始持續二十餘年的內戰,終於在開皇年間正式分裂,分為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阿史那玷厥在西域自立稱汗,號達頭可汗。
從開皇二年,突厥汗國分裂開始,至武德八年,西突厥已傳至第六任可汗,即統葉護可汗,東突厥也是第六任可汗,即頡利可汗。
值得一提的是東西突厥的兩位可汗,統葉護可汗和頡利可汗在位時期,全部是各自最鼎盛的時期。
東突厥頡利可汗自不必說,征伐不臣,威壓草原,連年侵擾大唐。
而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也不簡單,頡利可汗繼承父兄基業,統葉護可汗也是繼承父兄基業,統葉護可汗的兄長是射匱可汗。
射匱可汗之於西突厥,便如同東突厥的始畢可汗,二人皆是奠定霸業之人。
在西部,統葉護可汗繼位之後,積極整軍備戰,如同頡利可汗一樣,征伐不臣,北滅鐵勒九部,西跨阿姆河,吞併吐火羅,拓地千里,將汗國重心西遷,置牙帳於西域石國的千泉今托克馬克)。
統葉護可汗雄深懂“以夷治夷”的道理,在討滅西域諸國後,分封西域各國統治者,號稱“俟利發”,繼續統治故地,然後派遣一名突厥貴族,統領當地的軍隊,負責徵收賦稅,號稱“吐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憑藉這一手“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統葉護可汗迅速穩固統治,並且在武德二年,主動遣使入唐,請求結盟,聯兵共抗東突厥。
隨後數年間,西突厥鼎盛至極,東起敦煌,西儘裡海,控弦數十萬,國力十分強盛,在外交政策上,統葉護可汗十分理智,東聯大唐,以抗東突厥,西拒波斯。
武德二年,大唐跟西突厥聯盟後,來往十分密切,李淵採取裴矩“遠交近攻”的策略,派遣高平王李道立前往西突厥表示聯姻,後來因為東突厥頡利可汗從中作梗,並連年侵擾河西,中斷西突厥和大唐的聯絡,聯姻只得作罷。
只能說天意使然,東西突厥分裂到如今,兩位可汗全部是雄主,稱霸一方,但也似乎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這兩位可汗到晚年後,變得一樣的剛愎自用,猜忌自負。
並且在這一點上,西突厥的統葉護更甚於東突厥的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在晚年是橫徵暴斂,猜忌多疑,把臣服於他的部落首領當做奴隸一般,隨意鞭笞辱罵,最後逼得東突厥各部落紛紛反叛。
但頡利可汗對突厥貴族還是留有幾分體面,不僅封侄子阿史那什缽苾為突利小可汗,對宗室裡面的可造之材也是有心啟用,比如阿史那思摩封為特勤貴族稱號),阿史那社爾封為拓設小酋長)。
最先開始反叛頡利可汗的是那些漠北部落,回鶻、薛延陀等部落,而不是突厥部落,至於突利小可汗的反叛,那完全是積累數年的恩怨,是為爭奪大汗之位。
而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不然,反叛統葉護的人是他的同族,更是他的至親。
統葉護可汗採取分封羈縻的制服,任用突厥貴族在西域各國擔任“吐屯”,執掌軍隊,徵收賦稅,實際上這些吐屯已經是獨立的一方諸侯。
這種方式在前期的效果十分顯著,有利於穩固統治,並且可以很好的鎮壓各國。
但是但統治後期,那些吐屯開始坐大,類似於大唐後期的地方藩鎮,有些不該有的心思逐漸萌生。
再加上統葉護可汗年老後,性格十分暴戾,隨意打殺部落首領。
終於,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之西的鐵勒族葛邏祿率先起兵,隨後許多部族紛紛反叛,西突厥汗國自此大亂。
面對亂局,統葉護可汗分別讓西突厥小可汗阿史那屈利俟,特勤阿史那咥力領兵平叛。
這個時候,統葉護可汗開始不信任外族人了,阿史那屈利俟是他的叔父,阿史那咥力則是他的兒子。
然而,恰恰是統葉護可汗的這個舉措將自己害死。
喜歡大唐第一臣請大家收藏:()大唐第一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