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雅瞥一眼高衝,“你這是在誇你自己吧”。
高衝咧嘴一笑。
高君雅繼續說道:“日後當注意一些,薛仁貴、裴行儉二人,家境衰落,上無父兄,倒也罷了。
只是突地行和羅堅二人,皆是邊疆大吏之後,父輩位高權重,你這邊廣收門徒,當心惹人非議”。
“阿耶說的是,我會小心的”。
高衝點頭應著,這一點他也經過深思熟慮,應當無虞。
“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入我的眼,羅堅還小,我不知道他的未來如何,但另外三個已經十餘歲,性格基本成型,我再給予最好的教育資源,習文練武,我相信他們日後必定有所成就”。
這也是高衝為什麼下定決心收徒的原因之一,薛仁貴、裴行儉、突地行都已經十多歲,性格基本定型,已經經歷過各自的人生磨難。
所以高衝並不擔心會把他們教廢了,畢竟高衝可以給予他們更好的資源,比如更多的書籍、更好的師資。
聽見高衝的話,高君雅緩緩點頭,有意無意的說道:“我們這一脈人丁不興,你有這個想法很不錯,但高家還是有不少可造之材,你也多留意留意”。
“阿耶你是說高侃?”高衝眼睛一亮,這時候高衝才反應過來,很是佩服的說道:“不得不說,阿耶你真是慧眼如炬,我敢斷定,高侃日後必有大成就”。
仔細一想就知道了,渤海高氏的孤兒不是一個兩個,為何高君雅偏偏要將高侃接回府上,那一定是看中高侃的潛力。
高君雅倒是頗為詫異,“你也這麼認為?”
然後接著說道:“我外放為益州都督府長史時,途中結識高侃之父高佑,當時一見高侃,便知此子不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衝豎起大拇指,由衷的敬佩,“阿耶識人之明,恐怖如斯”。
高君雅一頓,打量一下高衝,“先不說我,倒是你的識人之術在朝野已是人盡皆知,房玄齡、杜克明、李藥師、薛伯褒等人,哪一個不是受你薦舉”。
高衝聽得哈哈大笑,頗有幾分得意的說道:“我高氏還有一大才,必成大器,阿耶可知道是何人?”
高君雅捻鬚思索,“去年冬,我見你堂弟高睿的性格頗為剛毅,是否是他?”
高衝一怔,“高睿?我倒是跟他接觸不多,我說的不是他”。
高睿……高衝暗自記下,他原本對於高睿、高昱兩個堂弟的印象並不深,畢竟至今也不過見面幾次,並未深交,但見父親竟對高睿的評價頗高,頓時上心起來。
見高衝所指並不是高睿,高君雅當即問道:“不是高睿,那是何人?”
“便是我季輔兄長”,高衝言辭肯定的說道:“高季輔有宰相之資”。
高君雅並不意外,竟是點點頭直說道:“高馮擔任監察御史以來,針砭時弊,不畏權貴,在清流之中頗有威望,也給他積累許多名望,唯一一點便是資歷不足,等他熬些年頭,以他的能力,登閣拜相當不在話下”。
隋末亂世,高季輔先投燕王格謙,再投魏王李密,歸順李唐時,大唐已經穩固關中,東出中原,在大唐的履歷並不豐富,想要拜相,確實需要熬些資歷。
“既然說到年長的,那就不得不說高儉了”,高君雅捻鬚說道:“這事我也準備跟你說,等回族祭祖的時候,我準備推舉高士廉擔任家主,你覺得如何?”
“什麼?”高衝一怔,“推舉高士廉做家主?”
對於渤海修縣高氏家族的事,高衝從來沒有接觸,以往都是高君雅跟家族聯絡,不過這也正常,畢竟尚未分家,高賓這一支的主事人便是高君雅,同時也是渤海高氏的族老。
高君雅微微頷首,嘆道:“家主明任公身體每況愈下,必須儘快推舉家主。
我跟高士廉同為族老,無論年紀、資歷亦或是官職,現如今最適合繼任家主的人也就我跟他。
但是我們這一支……相信你也大概聽說過,在你叔祖發跡之前,渤海高氏並不認同我們這一支,更何況我也無心家主之位,而高士廉是太子妃的親舅,更是太子親信,由他擔任家主再合適不過了”。
高衝揉揉腦袋,“這些我不怎麼關心,阿耶你出面就好,不過你說的有道理,高士廉今後必得重用,我估計太子登基後,四位相公,必有高士廉一席之地”。
“這是自然”,高君雅同樣認同。
喜歡大唐第一臣請大家收藏:()大唐第一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