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家兩千年前的寫實工藝可以吹爆。
“不過,藝術形式會隨著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出現變遷分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們先看中華。
中華家馴服了洪水,開墾了農田,自然讓老祖宗們安定富足,故而老祖宗們對自然產生了親切感。
於是在與自然長期和平共處的關係中,中國畫與自然融合,產生了‘大音希聲‘、‘天人合一‘這種老莊思想。
同時,個人形體在自然中被慢慢忘卻,文人們融入一種更加廣袤的感動中,開始追求‘道’,追尋精神。
通俗來說,就是中華家的文人由最開始的寫實,聚焦到於精氣神層面,精神修煉好了,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古人言‘畫分三科’。三科分別是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
人物畫,畫的是人類社會體系。
山水畫,畫的是人與自然。
花鳥畫則是各種與人和諧相處的生命。三者結合,便涵蓋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考。”
說得好有道理!
秦淮旁徵博引,引經據典,解釋中還穿插著專業知識與理念,原本枯燥的講課,在秦淮嘴下,變得津津有味了起來。
“再看起源於古希臘的西方藝術。古希臘屬於海洋文明,為了生存,古希臘人不得不克服惡劣的自然,因此,他們與自然對抗,憎恨自然,故而他們並不以自然為美,而是以人為美,如此衍生出來的藝術形勢就是精確的素描。”
秦淮敲了敲黑板,在希臘下面寫上了素描,個人形體幾個字。
在中華下方則寫下了精氣神,天人合一七個字。
“我們的藝術,由寫實發展到忽略人的存在,以精氣神駕馭筆墨,完全是超前的發展。”
“不信你們把目光轉向西方,十四世紀,當西方從草原遊牧安定下來後,印象派拋棄精緻的素描寫實,開始走模糊路線。
野獸派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而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我們一慣使用的平面化構圖、使得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
至於畢加索,後期的畫作有很多線條都類似書法字跡。
還有蒙德里安的《紅黃藍的構成》。直接把曾經的斑斕的西方色彩減成了三種。
西方藝術的發展,是基於生活安定,遊牧理念逐漸改變。
但他們現在所發展的,其實我們早就發展兩千年了。我們一千多年前就開始安定,故而西方近現代派系,在我們的古畫中都能找到聲影。
畢加索越來越注重線條勾勒,黑色的線條與書法筆畫異曲同工之妙。
蒙德里安的畫作,直接將畫布塗成不同顏色的小格子。
但我們很早以前就開始玩類似的極簡模式,譬如由色彩斑斕的寫工筆畫,轉為使用黑墨與白紙。
當西方開始發覺人物感情神態氣質時,我們魏晉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就針對人物畫提出“神形論”,注重體現人物的精氣神。精氣神才是中國畫的精髓啊。”
秦淮嘆息了一聲。
“如今,許多畫家嘴裡嚷嚷著革新國畫,然而卻是邯鄲學步。
西方的沒學成,國畫筆墨中蘊含的骨氣、神韻、丘壑、品德修養亦蕩然無存,變成了四不像的群魔亂舞。
這種革新,不要也罷!”
學生們一身的雞皮疙瘩,秦淮真的敢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