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小哥哥:
“承認一個錯誤。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我找秦先生幫忙,是想邀請秦先生來秦省實地考察,然後給出建議,但秦先生說先看看照片。
結果照片傳送成功五分鐘後,秦先生就把解決方案發了過來。
我當時懵了。
專家組三個月都攻克不了的難題,秦先生只用五分鐘?
說出來誰信呢?
我不信,專家們也不信。
所以專家組就沒采用秦先生的方法。
後來秦先生問起這件事,我便欺騙了秦先生,說按照秦先生的辦法不能重組古建築。
然而秦先生誤會了。
他以為我們專家組不懂裝懂,所以非常負責的做了一段影片……[哭泣]
還說下次不要不懂裝懂。
其實我們不是不懂裝懂啊,而是秦先生五分鐘給出答案太過於驚世駭俗了。
儘管那真是原裝的組裝方式,可一開始我們真的難以置信。
附上聊天記錄和影片。
最後,代表已經變成秦先生粉絲的專家組給秦先生瘋狂打ca!!”
發完微博。
吳秘書長鬆了一口氣,他親自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其中的誤會解釋清楚,一切負面影響都該隨風消散了。
在這件事上秦淮沒有做錯什麼,更不存在黑點。
能透過圖片就能攻克難題,這是本事,也能省下人力物力,為什麼還要千里迢迢跑一趟呢?
以此來顯示匠心精神嗎?
匠心並非‘用油紙包好的零件’,也並非‘不斷鞠躬’,更不是表面的裝腔作勢,而是像秦淮一樣,能精確高效的解決問題便精確高效的解決問題。
而實在不行,則利用現代科技當做輔助。
秦淮並不故步自封,身上有一種進步的思想,或者說,是幾千年前就有的一種優秀品質——包容。
譬如他會堅持使用傳統的木匠工具,慢慢的刨制木料,同時,也不忌諱使用電腦軟體構建三維模型。
這兩者在秦淮身上交匯,彷彿一根純淨試管反應出了迷人的顏色,沉澱出了一種兼具人文與科技的珍貴物質。
這樣的秦淮,血液中奔騰著一股朝氣蓬勃的華夏傳統,守禮內斂又敢於突破,專注嚴肅又不失開明幽默。
才高氣清,莫過於此!
想到這裡,吳秘書長開啟秦淮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雖然只出了第一集,但毫無疑問是近些年來質量最高的傳統技藝紀錄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