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莊殊絕也只能點頭:“你別進來聽了。”
他才剛知道真相,尚無法消化那些殘酷的事實,今天的節目,每一分每一秒都會讓他聯想到她當時的處境。
對他而言是種莫大的折磨。
沈錫舟頷首:“去吧。”
莊殊絕有再多的不放心,也只能先重返錄制廳。
拐角處最後一眼,她看到他埋著頭枯坐,手肘搭在膝蓋上,手指無力地垂落。
幾名激動的觀眾已被禮貌勸離現場,現場基本恢複了秩序。
誰也瞧不出主持人才剛剛經歷一場情感動蕩,意志力潰敗又重組。
稍作修整,錄制繼續,在開機的最後時刻,莊殊絕看到沈錫舟又回到了觀眾席。
除了鼻尖和眼眶微紅,他看起來亦是一切正常,沖她微微一笑,給她打氣似的。
盡管接下去的內容,會令他錐心刺骨,但他迫切地想要靠近她、瞭解他錯失的這些年。
當然也包括,品嘗她曾經的痛苦。
莊殊絕沖孔翰學微微點頭,接回方才的話題:“好的,我們已經瞭解了你不回歸原生家庭的理由,那麼請問,你為什麼要拉黑他們呢?是什麼心態,或者什麼原因,你才會做得這麼絕?”
孔翰學沉默了很久,演播廳安靜得落針可聞。
“其實我最初,也想過要保持聯系,偶爾回去看看。”他開口,聲音有一絲顫抖,“但每次見到他們,他們不斷述說找我的艱辛,迫切想要我融入他們、要我回家,甚至,也許這個詞不那麼恰當,但對我來說,就是道德綁架,在我面前說我養父母不好的話,一旦我表現出抗拒,就會哭,就會鬧,甚至威脅我要把我養父母告上法庭,我壓力真的太大了。”
大螢幕適時播放了一段相關影片底下的評論,路人紛紛表達看法:“嫌貧愛富”“認賊作父”“要是我,就算爬也要爬回親生父母身邊”。
莊殊絕觀察著孔翰學的表情:“類似的言論,你看到過嗎?”
“習以為常。”孔翰學苦笑,“我有一段時間,像有癮一樣,不停刷社交平臺的相關影片下看評論。”
“這些言論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莊殊絕追問。
“心悸、失眠,和我相戀3年的女友分手。”孔翰學的聲音低沉,“數不勝數。”
莊殊絕又問:“對你和你現在的家庭,有影響嗎?”
“說實話,有的。彼此之間多了防備和隔閡,我們都在盡量避免談論這個話題。”
大螢幕適時播放一段準備好的vcr,畫面中是幾位心理學家的訪談剪輯:
“強迫被拐兒童在兩個家庭間做出選擇,會造成二次傷害……”
“社會輿論的壓力可能比拐賣的事實本身更具傷害性……”
莊殊絕轉向觀眾:“為了更全面地探討這個問題,我們現場來了一位心理專家,王齊博教授,他為許多尋親家庭和被拐兒童做過無償的心理疏導。有請。”
“王教授您好。”握手過後,莊殊絕提出疑問,“從專業角度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被拐兒童的選擇?”
王齊博推了推眼鏡:“據統計,在成功尋子的案例中,幾乎,幾乎是所有的被拐兒童,最終的選擇,都是經濟條件更好的一邊。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殘酷的現實。”
“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些孩子,當然,前提條件是沒有經受虐待、正常長大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社會關系和情感依戀,突然要求他們轉移,是違揹人性的。根據我的經驗,即便碰到原生家庭條件更好的情況,他們的第一反應,也都是要留在熟悉的家人身邊,這是人的本能,保護自己已經建立的情感聯系。”
“說白了,你想要一個人離開他熟悉的環境,離開他的舒適區,必然要有別的東西作為彌補,這也就是為什麼,條件好的家庭,孩子願意回歸的機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