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啊,”薛起看了他一眼:“文宗一朝,文風鼎盛,武備鬆弛,以張仁為首的文官集團又深得文宗皇帝的賞識。之前突厥的接連獲勝,不要說那些文官了,就連文宗自己都心有餘悸,不敢冒險也是正常的事。”
“用兵就是行險,”秦逸聲音一沉:“哪裡有十分把握的仗可打?!”
多缽羅率軍返回草原之後,痛定思痛,認為以突厥現在的力量還不足以與夏朝抗衡,所以他決定先與夏朝議和,好爭取時間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
很快,突厥的國書便送到了洛京,朝中很多主和派都極力促成此事,連夏皇也下詔准許了,主戰派們只能有苦說不出。
最終和議簽訂,夏朝與突厥代表都在上面簽了字,第一次夏突戰爭就此落下帷幕。後又因為此次和議發生在夏文宗統治時期,年號文憲,所以史稱“文憲和議”。
身在前線的主帥赫連秋明在得知了議和的訊息後,痛心疾首的道:“為了一時的和平作出這個錯誤決定的是我們,然而其結果卻要讓我們的後人來償!”
正當夏朝君臣沉浸在和平的喜悅中時,多缽羅已經開始了他的行動,在此後的二十年間,他率軍踏破了多個草原部落,將他們集合在自己的劍下,為未來的戰爭積蓄力量。
很快,至突厥的第三位可汗阿米斯科時,突厥已經完全佔據了北方草原,其領土已經遠遠超過了柔然最強盛時。
阿米斯科在完成了征服鐵勒的戰爭之後,決定向夏朝用兵。
元歷735年十月三日,突厥可汗阿米斯科率軍七十五萬,分兵三路同時向長城的荊門、武關、崤山三個關口發動進攻。
比起多缽羅的南征,阿米斯科的進軍更為迅速,僅僅過了一天,三關即全部被攻破。
元歷735年十月五日,狄州在時隔多年之後,再度宣告失守,一同失守的還有同州和莊州。三路突厥大軍,像三支筆直的箭一樣猛地刺入夏朝北境的腹地。
夏軍屢戰屢敗,到了十月十三日,突厥的進攻始終沒有被遏制,北境已有大部落入敵手,上千萬百姓陷於突厥的鐵蹄之下。
而正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樣的危難時刻,有三個人站了出來。
先是北境守護、赫連家主赫連煒率軍在砥石崖之戰中擊潰了由突厥左王夏巴魯所統帥的突厥左軍,接著是軒轅家主軒轅競星率軍在赤狼灘擊敗幷包圍了突厥右王德布拉比統帥的突厥右軍,最後是北冥家主北冥一鴻守住了夏朝北境首府北州,扛住了由突厥可汗阿米斯科親自統帥的突厥中軍,一時間三路突厥大軍竟全部停下了腳步。
同時,夏朝組織的兩路援軍,一路由破虜大將軍鄒寒意率領,共二十萬大軍。另一路由宰相荀若文率領,共計三十萬,正晝夜不停的馳援北境。
兩軍先後於735年十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二日抵達戰場,援軍的抵達,讓仍在抵抗的夏朝北境軍軍勢大振。
雖然同為突厥可汗,但阿米斯科顯然沒有他祖父那般精明的軍事眼光,面對源源不斷開來的夏軍,他竟下令全軍出擊,以北州為焦點與夏軍展開會戰,史稱“北州會戰”。
這樣魯莽無謀的打法,確實也讓突厥在一定時間內佔得了戰場上的優勢,然而就在突厥的主力同夏軍開戰的時候,陷入佔領區的夏朝民眾也開始了他們的反抗。
百姓們組建了為數眾多的民兵部隊,開始不斷襲擾突厥駐軍,同時切斷前線突厥主力的補給。僅僅過了五天,淪於敵手的幾個州縣即得到了民兵的解放。
前有強敵,後方不穩,補給被切斷令突厥軍的防線逐日崩潰,終於在十一月十八日這天,承受夏軍最重打擊的突厥左翼被夏軍衝得七零八落。
再也承受不住的突厥士兵,開始紛紛逃離戰場,試圖穩住軍心的突厥左王夏巴魯在亂軍中被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