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章諸神之戰(二十)
對康茂的說辭,眾人又是一陣犀利的吐槽,冷嘲熱諷一番。
劉禪道:“對人類的起源,各教的看法不同,說法也是千差萬別,四個教派求同存異之後的共同點就是神創造了人。至於由誰創造的,何時、何地、採取何方式就各說各的,反正在座的都沒有機會見到過。就各自保留意見吧,吵下去也是毫無意義,只能是浪費時間。”
“全憑少主定奪。”眾人齊聲應道。
劉禪對支謙道:“支謙大師還是繼續闡述一下貴教對親、師的觀點吧。”
支謙頷首,說道:“我教有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首先要報父母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孝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一子成佛,九祖昇天。我們要是成了正果,九代的祖先都跟著沾光,這才是報父母恩。”
“其次是要報師長恩。佛祖、菩薩、神仙、三皇五帝、歷代先賢、祖師大德,都是我們學習進取的榜樣,這些師長給予我們慧命,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恩人,要懂得報恩。”
“其三要報國家恩。就是國家保護百姓安居樂業的恩德。無國就沒家,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想當年大漢盛世之時,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現在,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百姓流離失所,生不如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我們要支援仁義之君早早結束這亂世,重建社稷福祉和強盛國家,讓蒼生重新過上和平美滿的生活。”
“其四要報眾生恩。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喝的水、吃的飯、穿的衣服,以及一切生活所需,無不是別人為我們提供的。不但有情眾生對我們有恩,那些無情眾生,比如花草、樹木、江湖湖泊對我們都有恩。沒有它們,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這世界上的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懂得知恩報恩。”
“支謙大師所言極是,真乃至理名言。”這一次大夥對支謙的發言出奇一致的好評。
劉禪點頭讚許道:“大師說得十分正確。知恩才會感恩,才能報恩,知恩圖報,知恩不報枉為人。大師怎麼看父母與兒女的關係?”
支謙道:“佛經上告訴我們,子女跟父母四種緣分。第一種緣分是報恩的,這個小孩在上一輩子時,你對他有恩惠,他這一生到你家裡來,做你的兒女,是來報恩的。他們一定孝順爭氣,如此家族就會興旺發達。所以人一定要存好心,行好事,要以恩惠待人。第二種緣分是報怨的,敗家子跟你在過去世有仇恨,他這一世來是來報仇的,就是把你家毀掉,搞得你家破人亡。所以人不可以跟任何人結怨,否則他會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孫來報仇,這樣你就沒辦法預防他。第三種是還債的,他過去世欠你的錢,現在他來還債。這樣的子孫對父母物質奉養就很豐厚,但是沒有孝敬的心,對父母並不恭敬。欠多則多,欠少則少,統統有因有果。最後一種是來討債的,叫討債鬼,是你欠他的。如果欠得少,幾歲、十幾歲他就走了,欠得多的,供養他長大成人的時候,他卻過世了,這是欠得多的。我佛講不是四種緣,不變一家人。所以父子之間有親有怨,有債務這些關係,可以用佛法來轉化他。”
支謙娓娓道來,講得輕描淡寫,劉禪卻是聽得心驚膽跳,不由自主的想起後世的自己。這個說法他在後世時從來沒聽過,父母辛辛苦苦養育把他長大成人,他卻沒有孝順父母多少,難道自己上一輩子父母欠了自己不少錢不成?想來真是荒謬。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也許是後世的自己是在《三國演義》的小人書的陪伴下長大的,特別喜歡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諸葛亮等三國英雄,也許他們對自己有恩。於是上天神佛就把自己穿越到漢末,來報恩的吧。
劉禪掃了一眼眾人,說道:“經過數小時的辯論,四位大師把各自門派的觀點闡述了出來,都表現得十分精彩。在此,我說一下我的看法。我們大漢對‘天地君親師’五個字的寫法極為講究,‘天地’二字寫得很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謂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字中的右邊的‘目’不能封嚴,謂親不閉目;‘師’字不寫左邊上方之短撇,謂師不能撇開。
“家有疑難問父母,國有疑難問祖宗。每逢過年,當我們恭恭敬敬地站到‘天地君親師’面前,便生髮出對天地的敬,對君主和國家的忠,對師長的尊,對長輩的孝。這就是所謂‘人不奪天,地不離土,君不離口,親不閉目,師不掉巾’的說法。這種寫法形象地體現出中華漢字深刻的象徵意義,同時,這種象徵意義也表露出:對天地自然的感激,對君主和國家權威的敬畏,對親長長壽的祝願,對教師角色的重視,充分體現了仁孝的傳統文化。”
最後,劉禪站了起來,攤開雙手總結道:“我們大漢文化供奉‘天地君親師’,最後成就的是禮樂化的人間秩序,而不是海外彼岸式的宗教崇拜。”
“今天,我們四大教派在這裡開誠佈公,溝通交流,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形成共識,攜手共進,用我們的教義教化蒼生,引導他們走出人生的迷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就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的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為天地立心,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為社會確立精神價值,從而使包括自然界、個人和人間社會的天地之間,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為生民立命,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透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就是要恢復各門各派的學術傳統,並且繼承創新;為萬世開太平,天地本無心,因為人有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大公無私的聖人之心,而使原本無心的天地有了心,從而為國家和人民開創一個盛世太平的萬世基業。”
喜歡三國之風雲再起請大家收藏:()三國之風雲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