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門外,站著兩百多名軍戶,男女老幼皆有,一個個的翹首以盼,眼看隊伍出現了,立刻迎了上來!
“百戶大人回來了,帶著新人回來了!”
“太好了,這下咱們白沙堡人丁興旺了!”
……
“啊,怎麼都是小孩子啊?”
眼見隊伍到來,白沙堡的軍戶們本來挺高興,敲鑼打鼓歡迎著,可看清來的大都是小孩子,壯丁寥寥無幾之後,頓時露出了失落神色!
一則,按照編制,白沙堡本有一百一十二戶,大約六七百人口,因為生活太艱苦了,軍戶們死走逃亡,如今只剩下兩百多人,且以老弱婦孺為主。
本盼望著來些青壯,改善不利的情況,沒想來的都是小孩子,只能吃、不能幹,這不是讓艱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嗎?
二則,白沙堡的位置偏僻,人口稀少,加之生活艱苦,通婚一直是個麻煩問題,為了節省一些嫁妝、彩禮,軍戶們往往實行換親的辦法!
就是我家女兒,嫁給你家的兒子,你家的女兒,再嫁給我家的兒子,一個換一個,如此彩禮、嫁妝就都省下了。
可是長期內部通婚,血緣關係越來越近,很容易生出傻孩子,大家都盼著來些新人,改良一下白沙堡的血脈呢!
如今新人到是來了,卻是一群小孩子,距離成婚還遠著呢,那些日夜盼著新郎、新娘的人們,自然是大失所望了。
“都愣著幹什麼,還不擺下宴席,給新人們接風洗塵?
從此以後,大家都是白沙堡的軍戶了,要團結互助,親如一家才是!”
“是!”
雖然有些失望,可西北人都是豪爽、好客的性子,在幾位老者的指揮下,軍戶們一擁而上,把孩子們抱下車來,領著進了白沙堡!
飯菜早就準備好了,大鍋熬的羊肉湯,還有一種雜糧製成的大餅,直徑尺許,厚有一寸,一個就有七八斤重,又名‘鍋盔’,是西北地區有名的麵食,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但真正把它發揚光大的是秦人!
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
秦人制作的墩餅,個大、厚實、堅硬,即使是炎熱天氣中,十天半個月也不會變質!
攜帶方式也很有意思,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常用的褡褳一般!
如果行軍途中餓了,就掰下一塊來咀嚼,又硬又有嚼頭,再喝幾口水就飽了,省下了埋鍋造飯的時間,而且沒有炊煙,不易暴露出行軍蹤跡,有利於長途行軍,偷襲敵人!
打仗的時候,鍋盔也掛在身上,憑藉其堅硬的特性,可以一定程度的防禦刀劍、弓箭的殺傷,效果不比盔甲遜色多少!
因此上,喜歡赤膊上陣的秦軍,都稱之為‘鍋盔!’
而秦軍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種又能吃、又實用的口糧了!
大家一路行來早就餓壞了,雖然食物比較粗糙,卻吃的極為香甜,就是口淡了一點,不知是廚子忘記放鹽了,還是沒有鹽可放?
兩相比較,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另外嗎,孩子們坐下吃喝,宋百戶與十幾位老者作陪,其他軍戶熱情招待著,卻沒一個人上桌,只是偷偷的吞著口水!
看來這頓並不算豐盛的飯菜,也不是人人都能吃上的!
喜歡明末第一梟雄請大家收藏:()明末第一梟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