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黛玉及笄 經站起來了,誰會願意跪下去……
林如海心裡暗道了一聲果然。
但他的感慨也到此為止了——在場官員肯定有不幹淨的, 但其實無所謂誰不幹淨,反正林如海把自己摘幹淨了。
也因此,在官員們面面相覷的時候, 只有林如海淡定地接了旨,淡定地站了起來, 回頭看了一群還沒反應過來的考官, 尤其是看了張齋一眼:“諸公?”
諸公這才反應過來,張大人張齋尤其感受到了林如海商量的目光, 但驀地心跳有些快,下意識提的就是反對意見:“小林大人, 自古可沒有臨場改試題的規矩。”
黛玉眼皮子都沒抬:“難道就有女子來宣旨的規矩了?”
其實也想走一波“牝雞司晨”, 但準備先從試題嘮起的張齋:“……”
“聖命如此。”黛玉平靜地掃了一眼在場官員,“若本官宣錯了, 本官自去領罪,若各位大人抗旨, 各位大人也自己擔責才好。”
說完,直接看林如海。
林如海也幹脆:“臣奉旨。”對黛玉直接躬了下去, 伸出雙手。
黛玉將那封好的烤漆小筒交給林如海。
林如海直起腰來, 看向張齋:“張大人?”
張齋不知何時,額上已經滿是汗水。
他喉嚨幹幹地滾了滾,看向林如海, 頗不在狀況內。
林如海只好提醒:“驗看封印吧,還是……張大人要抗旨?”
旨是抗不了一點了, 張齋努力穩了穩心神,與林如海一同驗過了那烤漆小筒上元嘉帝的印鑒,之後才拆開小筒。
看到試題的那一瞬間,林如海的眼皮子都一跳, 微微側頭,用眼角餘光瞥了黛玉一眼。
——這題目是你出的?
試題寫的規規整整,是元嘉帝的字跡無疑——這是和元嘉帝沒那麼熟的人的視角,但在和元嘉帝書信往來六七年的林如海眼裡,這明顯是仿的,沒有元嘉帝平時寫的字那麼圓融流轉,隨心所欲。
黛玉確實被元嘉帝安排著學了皇帝的字跡,被父親看破,難免心虛,牙齒微微咬了咬嘴唇,微微點了點頭。
林如海也不好如何,將試題交給一旁的書吏:“宣佈吧。”
“且慢。”黛玉卻開口了。
林如海和張齋一起詫異地看了過去。
黛玉輕聲道:“林大人,張大人,是否,先把第一場的答卷收了?”
林如海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黛玉想幹嘛,但對張齋來說……懸著的心終於死了。
林如海還要走一個殺人誅心的程式:“這也是上諭麼?”
“是陛下的意思。”黛玉道。
林如海自然照辦,張齋喉嚨滾了滾,也不敢在這時候出頭。
這對於張齋幾乎算是死亡宣判,但對考生們來說卻很尋常——科舉考三場,九天,既然分了“場”,一場考試結束,到底收不收答卷,主考官當然可以掌握,收上來不收上來都有道理。
所以收卷也沒有引起什麼騷亂,等一摞一摞的考卷集中到了大堂,第二道考題才發了下去。
這倒是造成了一些士子心裡的嘀咕——收卷一定程度上耽誤了發題目,第二場考試的時間被壓縮了,當然會有人不滿。
但也不好如何,左右有三天時間呢,實在寫不完了就熬個夜唄,所以也都豎起耳朵聽第二道題是什麼。
是“君子終日乾乾”。
這題出得很微妙。
因為第一道題是“義者,利之合也”。
兩道題都來自《易經》,倒是沒有出科舉考試的“大綱限定”,但是這兩道題在《易經》中,不過是上一段和下一段的距離,順著背就找到了。
這當然是經過元嘉帝同意的,甚至還罵了黛玉一聲“就知道偷懶”。
——人各有所長,一個人把《易經》解釋得鞭闢入裡又符合科舉的格式,卻對《中庸》一知半解很正常,但如果對《易經》上一段理解得無比深刻,文章妙筆生花,對下一段卻寫得文不對題,蹊不蹊蹺,可就不證自明瞭。
這樣簡單的邏輯,機靈些的考生琢磨琢磨就能知道,但這個主意妙就妙在知道了蹊蹺又如何,作為考生,無非是能答多少便答多少而已,難道還能發現了蹊蹺然後拒絕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