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徵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援了平叛戰爭。
………………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
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詩的主題是透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精煉。
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透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
寓褒貶於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
此外還運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全詩一百二十個字,筆墨簡潔、洗煉,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
乾元二年759)春,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
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麼作為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
杜甫經過這裡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便寫下了《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三年前,佔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
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
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
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裡。
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慎”字意味深長,並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
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
“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
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
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
關吏的答話,並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
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