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創作的“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
此詩採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這首《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說的私房話。
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
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透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鬥爭,最後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不感到勉強和抽象,而覺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並且深受感染。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別》的一大藝術特點。
詩人化身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說話,非常生動、逼真。
詩裡採用了不少俗語,這也有助於語言的個性化,因為他描寫的本來就是一個“貧家女”。
此外,在押韻上,《新婚別》和《石壕吏》有所不同。
《石壕吏》換了好幾個韻腳,《新婚別》卻是一韻到底,而《垂老別》和《無家別》也是這樣。
這大概和詩歌用人物獨白的方式有關,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更有利於主人公的訴說,也更便於讀者的傾聽。
………………
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鄴城兵敗之後,朝廷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陽一帶到處徵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倖免。
杜甫創作的《垂老別》,就是抒寫一位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苦情。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首敘事短詩,並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
詩人用老翁自訴自嘆、慰人亦即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著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複雜的心理狀態。
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於謹嚴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敘別妻,“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雲無一寸乾淨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於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於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透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
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