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發現,如果自己不小心,只要被那些無形音波困住,那麼他很有可能會輸掉。
之前輸給李白,他已經很不甘心,想方設法要找回場子。
現在,如果他再輸給玉環,那麼他還怎麼有臉去追求她?
絕對不能輸!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摒除一切雜念,全神貫注,好不容易才跟玉環打成平手。
沒過多久,李白已經將李隆基、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的技能全部竊取到手,冷然一揚手,朗聲道:“動手!”
青蓮劍歌!
咫尺天涯!
天龍八音!
狂化藥劑!
青蓮小隊的四位成員,心有靈犀一點通,立即同時發動各自的最強大招。
李白放聲高歌,唱的正是杜甫創作的《三吏》、《三別》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都是跟“安史之亂”這個歷史大事件有關。
………………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
旋即,郭子儀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
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
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
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
《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而新安是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
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於主要地位。